张魁兴
按理说,学校只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但事实却不是如此。这些年来,政府应该拨付的生均教育经费,几乎没有足额到位的,甚至“零拨付”也不鲜见。学校维持正常运转都很难。曾有报道说,有的农村学校连粉笔都缺,有的农村学校没钱买烤火煤,竟不得不让学生在冰冷的教室上课。 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后,学生连杂费也不用交纳了,这是好事。但对于学校是不是好事就难说了。因为一些地方政府确实很穷,连党政机关运转经费都很困难,先拿出钱来办教育实际上难以做到。况且,还有些地方领导重教只重在嘴上、停留在口头,因此还需要制度保障制度约束地方政府认真履行办好义务教育的职责。 搞好教育首先要做好教师的工作。确实,我们的很多老师都能做到任劳任怨、辛勤工作,有的教师扎根农村扎根基层,直到退休才离开。他们的奉献精神可歌可泣。但是,我们的政策并没有一碗水端平,越扎根农村扎根基层的老师,他们越苦。虽然越基层,老师的课时越多,但工资收入却不多。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滨州市滨城区四中副校长董凤华对记者说,同样一名老师,在农村学校工资只有几百元,在县城学校就能有1000多元,到了省城就有两三千元。基层学校好不容易培养出一名优秀教师,往往拿到荣誉之日就是离开学校之时。地域决定工资,使老师无法安心农村教育基层教育,如此现实只能使农村教育越来越差,间接地使农村越来越贫穷。 今年是第22个教师节了。必须看到,从第一个教师节到现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教育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经费依然不够。进入新世纪好几个年头了,在全国不少地方“苦”字还是教师节的主题词,教师节还有“诉苦”节的明显特征。这不由得让我们的反思:重教重了几十年,农村教育总体上为何还很落后?老师应是最崇高的职业,但却无人愿在农村当老师? 新的义务教育法提出要使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老师们期待着这项法律尽快落到实处。笔者虽然不是教师,但也期待着,因为教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新闻事件:教师节前夕,听基层教师道“苦情” | ||
校长为经费苦,老师为压力苦,农村学校老师更为待遇苦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2版 | ||
据新华社济南9月7日电(记者张晓晶)教师节到来之前,记者采访了多位基层教师。他们向记者倾诉了从教多年的困惑与期待,期望全社会都能更好地关注教育、关心教师,期待着新的义务教育法能尽快落到实处。 校长为钱发愁 “什么时候校长不再为钱发愁,我国教育水平就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一位小学校长对记者说。记者采访发现,尽管新的义务教育法使教育经费的筹措有了法律保障,但是当前还有不少校长正在为钱发愁。 济南市一位从教32年的老校长含着眼泪对记者说,小学干起来太难了。“一费制”规定收的这点钱根本不够用,比如取暖费每个学生收30元,全校1000多个孩子收3万多元,而一个冬天学校取暖费要15万元,剩下的就得学校自筹。“校长本来应该全心全意抓教学,可现在得拿出一半精力来抓钱。真想为教育多做点贡献,可条件制约实现不了,有心无力!” 老师成了技工 山东省淄博市一所县中学的老师接受采访时说:“我从教30年了,感觉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现在教师成了教学生做题技巧的技术工人。”他说,高中老师从早上5点到晚上9点,每天16个小时陪在学生身边,只要不生病就要上课,每周休息半天,身体负荷已近极限。 更让老师难以承受的是,老师的评优晋级、奖金发放都与学生成绩挂钩。一旦学生考试成绩不好,老师不但要受批评,还会影响到经济收入和职称职务晋升。 拿不到全额工资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滨州市滨城区四中副校长董凤华对记者说,同样一名老师,在农村学校工资只有几百元,在县城学校就能有1000多元,到了省城就有两三千元。基层学校好不容易培养出一名优秀教师,往往拿到荣誉之日就是离开学校之时。 山东省临朐县一位姓李的小学副校长对记者说:“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没有医疗保险,小病自个儿掏钱,得大病就靠师生集资。老师的实际工资都达不到档案工资标准,我的档案工资有1000多元,实际只能发700多元。”老师们说,新的义务教育法提出要使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期待着这项法律尽快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