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再造中国“70后”
日期:2006-09-10 20:57  点击:173
 思想上比不上“60后”,脱裤子又比不上“80后”,这样的“70后”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他们的旗帜已是一块发黄的尿布。

编者按】此文观点虽有偏激之处,而且70后是个老话题,但本文不失一定的思考价值。希望网友冷静拍砖。

作为“后理想主义”的第一代,中国“70后”有着迥异于“60后”和“80后”的鲜明特质在。

众所周知,中国几乎一直是一个将“仕”高度放大直至成为最高国家理想形态的国度,其根本的操作模式是:上报效国家(君主),下不负黎民(百姓)。尽管意识形态大可变迁,但这一理想模式并未得到丝毫改变/松动。作为象征理想主义最后一道彗星尾巴的中国“60后”,有幸见证了中国有史以来的最大动荡,并以无所倾诉的心灵试图承受着、改变着、治疗着历史之伤。他们对红卫兵情结的批判与否、批判自觉的与否,将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主义时代,直接显影着自己的心态优劣甚至生命质量的高低、生命意识的具备与否。而经过1980年代那次更富悲壮意味的大事件,其中最为优秀的部分知识分子以至为悲怆的背影,诀别了这个悲苦民族所有需要支撑的寂寞心灵,他们要么转而成为国家美学的一部分,要么成为渐趋蓬勃(其间的黑暗当为中国特色)市场的一部分——从而从更纯粹的意义上,加盟为国家的帮闲力量。当然还有部分知识分子依然选择了留守,他们属于这片大地,他们以最大的坚持和热情去拥抱大多数人。我经常说的这句话现在仍有效:中国的“60后”总是无法抹去心头一丝淡淡的忧伤、失落与寂寥。

而几乎源于纯粹商业主义的中国“80后”,籍着抽离生活细节的网络的大面积普及,他们的昙花一现,实在构成了某种意识形态化中国的大笑话。他们的崛起与消亡,充分印证了心灵迁徙期中国茫茫社会人心等待戈多式的无所归依、百无聊赖。他们为社会认识、理解或接纳,多半源于其步调整体一致的“口号”和“身体颤抖”,“口号”被急需原始积累的中国商业用来做为引子,而失去了理想底色的“身体颤动”,则被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规范化的中国商业引申为“欲望宣泄”。以欲望的形式而不是以正常的身体悸动的形式书写着自己狭隘的经验,夜总会、酒吧、嗑药、妓女、滥交等等,是他们大同小异的书写背景,对中国公众构成强烈的好奇,太容易理解不过了。在我看来,中国“80后”更大的意义在于接续了懵懂的美国50、60年代的那类夸饰化的放荡、放肆、无耻,而充布其间的深沉的反思色彩,则被中国商业和中国“80后”集体抹杀了,二者舔舔嘴角,残忍一笑。

生于70年代的这一辈,夹在这两代人之间,其整体的痛苦可想而知,甚至能以“绝望”二字形容之。他们曾是对准自己身体的一代,但理想主义的尾巴或多或少扫到了他们的眉心,他们对“意义”因此不能百分百的唾弃;他们也想呼啸肉体,但归来对取明镜,却发现自己的鱼尾纹已无法用各类化妆品修平,日渐松塌下来的软肉,无形间和“欲望”形成了鲜明的反讽。他们是属于夜晚的,叹息是他们的主旋律。在自己尚未年轻之时,他们已不知不觉地恋爱、结婚、生子,以家庭的形式汇入强大的生活河流。这一汇入,甚至宣告了他们最初“革命”的无效。我实在看到了太多的同龄人手抚肚腩:我老啦我老啦我老啦。他们最为敏感的字眼莫过于“在路上”,他们最为拒绝的话语莫过于“生活在别处”。事实上,他们的英雄多半只在空忆之中,对当下不能构成任何指导性的意义。

我实在无法承认:中国“70后”产生了让我足以自豪的艺术家、思想家。记住:我所说的思想家甚至包括了成功的、有着长远理想的企业家,他们不仅仅只是恶狠狠地堆积自己的财产,而是如何将财产用以提升这个民族。而艺术一面,我则看到了太多同龄人的所谓作品,那么中庸,那么委琐,那么不温不火,失去了源自对正常人性的回归与赞美的真正的反叛,他们也浑过,也操蛋过,不过更多的是撒娇,失去了糖果盒赖在地上呼天抢地而已。他们嘴角也常常挂着“民主”、“自由”、“摩登”之类的字眼,但他们失去了中国“60后”的沉潜与深思,因而只能为名词而名词。他们的“民主”、“自由”,原是要别人拼命流血,而自己端坐中军帐专门只管收取成果的。他们对艺术和政治的区分,弱智得不能再弱智。他们将艺术填入政治的子宫,从而冀望恶心的斗争哲学能死灰复燃——这一努力当冠之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名号,真让我当场呕吐N次。他们当然也会笑,却是模糊的、照片式的,比哭还难看。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广东,我经常看到他们的所谓“宽容”,失去了起码的原则的宽容,其实就是纵容。以他们的智商,他们不可能学好初中语文,无法区分“宽容”与“纵容”。他们叫嚣“词语”,越是叫嚣,越是显示了纯种文盲的嘴脸。总之,我蔑视他们的不学无术,实质上,我是蔑视他们心灵的狭小、蒙昧。

这么说来,思想上比不上“60后”,脱裤子又比不上“80后”,这样的“70后”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他们尴尬,上不着天下不入地,他们的旗帜现在已是一块发黄的尿布,他们从来没有一个像样的偶像,或者说他们的偶像只能是不分青红皂白的西方理念……这样的“70后”能有什么意义?他们不配称为跨掉的一代——那只能属于“80后”“90后”。对了,我想起这么一个名词:前跨掉的一代。这么说来:整整一代“70后”,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他们提供了价值混乱年代中国的混乱,他们以小丑的面貌对称着时代的小丑一面——但决不是大丑。他们是介于香烟与白粉之间的大麻。他们老去了,但偶尔还能勃起,因此黑夜是充实的,又是虚空的。他们无奈,但还不至于霸王别姬;他们越走越荒凉,但还没到残阳如血的地步。他们需要复活,需要再造,以时代的名义,让雄心勃勃的我们共同努力吧!

关于网站  触屏版  
10/01 06:17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