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兴趣择室友,这在中国高校管理中还是头一遭。学生们是否会因为兴趣相投的“寝室文化”而促进学业进步、加速成才进度?“和谐校园”的建设,除了兴趣作调节外,还需要加强什么?
大学寝室生活是每个大学新生的必修课。
上海大学新生:按兴趣分寝室
上海大学市场营销专业2006级新生龚丽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意外发现了一张随之寄来的《按兴趣意向住宿征询表》。表中设定了近十类兴趣类型,包括文学、外语、科技活动、音乐、绘画、电脑等不同种类。
另外,在“补充”一栏中还可以填写特殊要求,比如“要求和高中同学住一起”、“希望和上海本地的同学同住”……校方许诺:学生提出的要求,一般都予以落实。
以往分寝室向来都是服从学校宿舍管理部门安排,一般按专业分配。而上海大学今年首次推出这个政策,引起了不少关注。据上海大学统计,新生报到那天,宝山校区南部公寓迎来了1161名按自己意愿选择宿舍的新生,占该生活园区住宿学生的四分之一。
据统计,1161名寄回问卷的学生中,以“学业深造”为目标寻求室友的占45%左右,爱好“外语”的占20%,爱好“文学”的占15%,其余类型比例在5%到8%左右。
龚丽走进寝室时,发现一位室友小蓝早已整理好了床位。上前一问,得知小蓝是英语专业的学生,高考英语将近130分。“太好了!我当时填的爱好就是外语,希望能找个英语好的室友来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龚丽对这个安排显得很满意:“以后我们可以把寝室当成英语角啦!”
但也有个别学生对按兴趣分寝室的制度并不是很感兴趣。法律专业新生小孟表示:他并不相信一张问卷就能带来志趣相投的室友。“兴趣是会变的,中小学阶段的爱好现在占上风,也许进了大学后就大不一样了。一进大学就填表定下四年的寝室环境,未免也太仓促了。”小孟虽然也递交了表格,但他并不抱很大希望:“志同道合的朋友是要自己用心去找的,不是‘拉郎配’。”
上海大学出台这一政策,目的究竟何在?据上海大学一老师介绍:按兴趣分宿舍,其根本出发点是“以学生为本”、“学校为学生服务”,帮助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能更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9月3日,来自吉林白城市的大学新生葛琳琳(右一)在学校餐厅吃饭时,陪同的父母不停的给她夹菜。离开父母的怀抱,孩子们能否很好的生活?
新生按需分寝:志同道合?臭气相投?
虽然学校“用心良苦”尽力给学生营造满意的宿舍环境,这片苦心却没有让所有家长和学生“领情”。不少人担心:万一不良爱好凑一起了,岂不是会导致室友“相互毒害,臭气相投”?
“有必要这样分寝室吗?”一位学生母亲质疑道:“万一几个女孩子都喜欢赶时髦,聚在一个寝室,天天比谁衣服贵首饰多,到处逛马路消费,家长吃得消吗?碰上这种情况,所谓的‘按兴趣分寝室’只会让孩子在虚荣中越陷越深。”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研究生卢维捷同学调侃道:“要是四个电脑游戏狂人因‘爱好电脑’而被分配在一个寝室,那还不天天泡在寝室对打?经过四年的切磋,他们寝室肯定都成了职业电脑游戏选手!”
图为来自江苏南京的大学新生独自一人到学校报到。父亲说找到大学校门是他要学的第一课。
而另有一部分人则认为:同“兴”相斥,异“兴”相吸。兴趣各异、不同性格的室友住一起,更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在天涯论坛上,有人转载了上海大学的宿舍安排制度。一位叫“广外饭饭”的网友回帖说:“你可以想象吗:一排宿舍,全部人都是在玩电脑,另一排全都在看书,剩下的都出去打球了……这样的话,爱看书的同学就不再会被喜欢足球的室友叫出去一起运动,爱玩电脑的同学也不会在室友的介绍下接触文学作品……而且身边有很多例子表明:人一般都是喜欢互补型的朋友,只有不同才会带来交流和进步。”
上外新闻专业的学生段武宁则表示:不同性格的室友其实相处得更愉快。
“如果寝室四个人都争强好胜,那岂不是闹翻天了?如果四个人都健谈,那谁来聆听?”段武宁举了她寝室的例子:“我们宿舍当初是随机分配的,四个女孩性格各异,一个好强独立,一个活泼热情,一个稚气可爱,还有我,是属于沉默型的。三年多了,我们一直相处得很不错--碰到困难时有独立的女孩帮忙出主意,郁闷时有活泼的女孩来调节气氛。后来班里的同学都戏称我们寝室像《我和春天有个约会》里的四金兰,还建议我们在学院戏剧节时演这个剧本呢。”
图为9月3日,一些高年级的大学生志愿者,正在为新生搬运行李。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是很重要的。
“不要宠坏学生,让他适应‘异己’”
对按兴趣分寝室持反对观点的人群中,除了认为背景不同对学生发展更有利外,还有人表示:这种做法会“宠坏”学生,让他们的适应性无法得到锻炼。
有一种声音认为:由于受地域性格差异、生活习性等原因,按兴趣分寝室,无意中会造成上海学生和外地学生之间的“意识鸿沟”,不利于不同背景、不同区域之间学生的沟通。
复旦大学助理辅导员陆长玮透露:去年复旦成立了“复旦学院”,把所有大一新生打乱随机分配班级和寝室,为了让不同专业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学会在一起和睦相处,加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学生到大二再按照专业重新分配班级和寝室,一般每个寝室上海外地生源1:1。“室友的多样性能够更好地帮助同学和不同人打交道,这是走上社会前必须锻炼的适应品质--毕竟,毕业后你是没有办法选择同事的。”
在上海大学新生的问卷中,有一部分人要求“和高中同学同住”。工商管理专业的朱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位。“高中同学之间互相更了解,相处起来也容易些。”小朱坦言。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大二的学生小周对此表示不理解:“干嘛要把自己限定在高中交际圈里呢?”回忆起他去年在“复旦学院”经历,小周感觉受益非浅:“和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人住一起,不仅锻炼了我的适应性,更开阔了我的社交面。一年下来,我在每个学院、社团和团学工作部门都有朋友,这样开阔了眼界,比生活在狭小交际圈里的做法要多彩。”
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对上大这一做法的出发点予以肯定,同时提出了改进方法。华东师范大学的大三女生傅晓甜以自己的寝室生活为例发表了看法:“生活习惯相同的人可以考虑分配住一起。就我而言吧,由于我从小习惯睡觉比较早,一般晚上十点就休息了。寝室的熄灯时间是十一点,我的室友熄灯前都在上网或者看书,熄灯后才开始洗衣服整理内务,这样进进出出我难以入睡。有时室友还喜欢熄灯后拿个应急灯在床上看书或者相互之间聊天,虽然她们尽量放低声音,但多少影响了我休息。”
晓甜认为作息时间差不多的人可以考虑分配在一个寝室,但如果像上海大学那样“以十个选项来决定同兴趣的人同一屋檐”,不是很合适。毕竟,作息时间是硬标准,而“兴趣”的相对诠释空间很大,问卷上选择题显示出的“志趣相投”不能保证大学四年就能避免或者减少生活上的矛盾。
而天涯论坛的网友悠悠则表示:这种做法出发点很好,但是对学生的适应性培养弊大于利。悠悠尖锐地写道“只能跟自己相类似的人交往,算什么成年人?现代学生要培养的品质,当是学会去适应环境,而不是选择环境。在大学阶段,大家各自学会习惯和迁就,以后的路会好走点儿。”
“不要宠坏学生,让他适应‘异己’”
对按兴趣分寝室持反对观点的人群中,除了认为背景不同对学生发展更有利外,还有人表示:这种做法会“宠坏”学生,让他们的适应性无法得到锻炼。
有一种声音认为:由于受地域性格差异、生活习性等原因,按兴趣分寝室,无意中会造成上海学生和外地学生之间的“意识鸿沟”,不利于不同背景、不同区域之间学生的沟通。
复旦大学助理辅导员陆长玮透露:去年复旦成立了“复旦学院”,把所有大一新生打乱随机分配班级和寝室,为了让不同专业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学会在一起和睦相处,加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学生到大二再按照专业重新分配班级和寝室,一般每个寝室上海外地生源1:1。“室友的多样性能够更好地帮助同学和不同人打交道,这是走上社会前必须锻炼的适应品质--毕竟,毕业后你是没有办法选择同事的。”
在上海大学新生的问卷中,有一部分人要求“和高中同学同住”。工商管理专业的朱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位。“高中同学之间互相更了解,相处起来也容易些。”小朱坦言。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大二的学生小周对此表示不理解:“干嘛要把自己限定在高中交际圈里呢?”回忆起他去年在“复旦学院”经历,小周感觉受益非浅:“和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人住一起,不仅锻炼了我的适应性,更开阔了我的社交面。一年下来,我在每个学院、社团和团学工作部门都有朋友,这样开阔了眼界,比生活在狭小交际圈里的做法要多彩。”
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对上大这一做法的出发点予以肯定,同时提出了改进方法。华东师范大学的大三女生傅晓甜以自己的寝室生活为例发表了看法:“生活习惯相同的人可以考虑分配住一起。就我而言吧,由于我从小习惯睡觉比较早,一般晚上十点就休息了。寝室的熄灯时间是十一点,我的室友熄灯前都在上网或者看书,熄灯后才开始洗衣服整理内务,这样进进出出我难以入睡。有时室友还喜欢熄灯后拿个应急灯在床上看书或者相互之间聊天,虽然她们尽量放低声音,但多少影响了我休息。”
晓甜认为作息时间差不多的人可以考虑分配在一个寝室,但如果像上海大学那样“以十个选项来决定同兴趣的人同一屋檐”,不是很合适。毕竟,作息时间是硬标准,而“兴趣”的相对诠释空间很大,问卷上选择题显示出的“志趣相投”不能保证大学四年就能避免或者减少生活上的矛盾。
而天涯论坛的网友悠悠则表示:这种做法出发点很好,但是对学生的适应性培养弊大于利。悠悠尖锐地写道“只能跟自己相类似的人交往,算什么成年人?现代学生要培养的品质,当是学会去适应环境,而不是选择环境。在大学阶段,大家各自学会习惯和迁就,以后的路会好走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