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一位募捐者的苦恼:被“怀疑”笼罩下的社会募捐
日期:2006-09-04 12:44  点击:293
余智祥,一个31岁的农民,独自骑着自行车走过江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西等地。8月份,他来到海南做环岛宣传,就为了给一个与他只有一面之缘的身患白血病的女大学生陈静募捐。

    他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也已经募集到了万余元。但也有人产生了疑问,这些钱是否真的全给了陈静?应该相信一个募捐的陌生人吗?

    这样的怀疑,是否太残忍了?可当“卖身救母”的女大学生收到捐款后被网友调查质疑,以至于她在母亲去世后还得忍着悲痛在网上公布所有捐助开支时,我们得承认,如果社会募捐早点得到规范,怀疑就不会出现,这样因爱受到的伤害也许也不会出现了……

余智祥个子不高,皮肤被晒得黝黑。(纪惊鸿 摄)

    “不是有钱人才能做善事”

    余智祥出生在江西省九江市一个农村家庭,小时候因为家庭原因备受冷眼,饱尝人间辛酸。由于怕受伤害,他变得很自闭。初二时他辍学外出打工,走过很多省份,一路上得到了很多帮助,让他深受感动。

    “印象特别深的是2000年到云南打工,身上仅有的几十块钱被一个老乡骗走了。我想起以前打工时认识仅仅7天的小蔡,他是云南省马关县八寨镇一个小村的,我就往他家赶。他不在家,他的哥哥嫂子收留了我,全村人对我都很热情,不管老的少的,会不会说普通话,都拉我到家里吃饭。虽然他们连小孩子上学的几元钱都拿不出来,但你在那却感受不到钱的重要,他们特别淳朴。我在那呆了两个多月,感觉特别幸福。”

    “这不是因为我幸运,而是中国的确是好人多啊!”余智祥就这样逐步走出了阴影,加上2003年家庭冤屈已解,全家人都打开了心结。2005年,余智祥将家里的积蓄都用来购置原料,想加工羽绒服挣钱,但后来国内发生了地震,他就把衣服全捐给了灾区。“父亲原来不同意,我就问他,为什么别人能帮你,你为什么不能去帮别人?就这一句话,父亲同意了。”

    “我想中国不缺少好人,但老百姓总是认为只有有钱人才能做善事。所以今年2月份我就开始了爱心宣传活动,一方面是募捐,另一方面是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爱,不要冷漠。”

余智祥最近两个月,就穿着这双拖鞋到处募捐,右脚的鞋子还绑了根绳子固定鞋面。
在海南环岛募捐前,一位好心人专门送给他一双凉鞋。(纪惊鸿 摄)

“只能靠自己的道德来约束”

    令记者没想到的是,余智祥一开始并不想搞个人募捐。

    “我跟慈善组织联系过,想开个账号,由他们管理,我募捐到钱就存进去,需要帮助时,让他们核实再捐。但他们不赞成老百姓搞募捐,我只好一笔一笔地把钱送到民政部门或者慈善总会去。”

    “后来有捐款人不满意了,他们说,把钱送到民政部门后,钱流向哪里我们不知道。这让我很矛盾,捐到民政部门有人不满意,不捐到民政部门自己做,信任度很难达到。后来我在福建遇见一个司机,他告诉我说你不要在乎,只要老百姓信任你,你问心无愧就行。我这才慢慢自己做了。后来我一般就找派出所或记者做证明,把爱心款捐给拣破烂的老年人。”

    采访中,余智祥多次说到“矛盾”。“怕募捐不到达不到影响,又怕募捐太多宣传出去后,说不定哪天我就挨一刀。钱不能存银行,因为存了人家就没法查。我宁愿把钱放在身上,靠自己的道德来约束,我也是没办法。”

海南省万宁市市民为余智祥加油。(南国都市报/刘孙谋摄)

    “很难的。”余智祥说。从2月份至6月份,他只筹到2000多元爱心款。一路上,他大都露宿街头,自己靠拣破烂,家里寄钱,和一些好心人的帮助维生。

    今年6月份,余智祥得知江苏大学有一位叫陈静的女学生,曾为了身患白血病的同学到处募捐,被人称为“爱心天使”。而后来,她自己也不幸患上了白血病。“我很感动,有一种很强烈的愿望,想为她募捐。”

    见了陈静后,余智祥的募捐更有目的了。“一般有了一、两百元,我就汇给她。” 他也更省吃俭用了。他给自己定一天只花3元,还要骑100多公里,又要拣破烂。身体很虚弱也不愿吃药。“有什么病扛扛就过去了。有一回中暑,我拣了别人剩的半块西瓜吃,就这样撑下去。”

    当记者提及可能有人怀疑他的动机是想借此出名或骗钱时,他坦率地说:扬名谁不想,出了名有更多人加入爱心宣传,谁活在社会上不想做点事。至于赚钱,他说:“我活得那么难,经常遭人白眼,如果以这样的形式赚钱还不如去打工呢。”

    到了海南后,由于得到当地媒体关注,余智祥组织了一个爱心募捐车队环岛为陈静募捐,前三天在文昌市和琼海市只筹集到800元左右,第5天在万宁市筹到了700余元。车队由出发时的8人变成4人,由于摔倒受伤,由于太阳毒辣,由于路途遥远……

    但余智祥说:“陈静的事,我是一定要扛下去的。”目前,他已为陈静募捐了万余元。

陈静在宿舍中。(资料图片 来源:南海网)

为何总是为爱受伤害?

    8月27日,记者给在医院治疗的陈静打了电话。“第五次化疗过去已经16天了,最近几天我吃不下,总想吐。”陈静虚弱的声音让人心酸,但她仍在关心别人,“我多次让余智祥别为我募捐了,反正我成功的机会不大,让他去帮助别人,但他就是不理会。”谈起自己为别人募捐的经历,陈静颇有感触:“我们也被怀疑过,只能靠着真诚,把学生证拿给他们看。如果有个组织负责社会募捐,让更多人得到帮助,那当然好了。”

小钟锟(资料图片)

    第一个报道余智祥的海南媒体,之前曾发动过许多次社会捐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他们也有苦恼:“我们一般是将受助者的银行账号公布出来,让大家自愿捐款。有人就问了,怎么能保证钱用在该用的人身上?而且来找我们的人很多,不可能一一采访,发起的救助活动效果也有好有坏。有时很矛盾。”

    被国内许多媒体报道过的海南省琼海市重病婴儿小钟锟,得到过许多网友和其他社会人士的帮助。当小钟锟接受了一笔10万元的捐款后,几名热心网友就曾建议:拿出其中的2万元救助另一个被烫伤的孩子。照他们的说法:我们救急不救穷,8万元给小钟锟做手术已经够了。虽然后来被烫伤的孩子从别处筹到了款,但网友还是希望能把2万元转捐。小钟锟的妈妈因此压力很大,她说不想因为这件事让恩人们难堪,也特别害怕别人觉得她贪心。

    还有这么一个事例。一位母亲身患重病的女大学生,在网上发帖称欲“卖身救母”。正在众多网友踊跃捐款时,一名网友对她进行调查,并写出长篇质疑文章,引发对该女大学生的大范围谴责。后来,在该女生的母亲去世后,她在网上公布了所有捐助开支及剩余款项。有文章认为,“救母失败,某种程度上是网友集体杀人。”

    社会募捐亟待立法规范

    海南省民政厅副厅长苏远洋介绍,国家允许发起募捐的单位有民政部门、慈善部门和红十字会。个人和其他单位是不允许发起募捐的,除非与慈善部门联合进行。目前社会上,包括海南当地一些媒体和个人发起的募捐行为,从本意和效果上来说都是好的,但其实不应该这么操作。不过,他也表示,现在没有严格地对此类募捐进行管理。民政部门也希望募捐法规尽快出来,有法可依。

    海南省全国政协委员、省总商会会长童石军今年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主持制定《社会募捐法》。童石军指出,目前社会募捐主体混乱,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申报许可制度,谁想发起就发起,导致多头募捐、重复募捐,浪费了有限的资源。还有些地方和团体假借社会募捐进行营利活动,一些人从事骗捐等失信甚至违法的活动。对募捐款物的管理和使用,也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约机制。

    童石军建议,应建立起募集人资格、条件的审核、许可制度;加强对募捐事由和募捐标的的审核,募捐标的达到一定数额的,要实行许可证管理;强化对捐助款物的管理、分配和使用的监督与制约等管理,纳入社会信用体系统筹管理。立法保护捐助人的自愿权利和受益人的隐私权利不受侵犯。

    余智祥对立法有自己的观点:“中国的法律是公正的,但如果执法不公正又有什么用呢?不过,我当然还是希望国家能出台监督机制,让好东西能完善,让坏人没空子钻!”(完)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9/30 21:15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