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中国近海开发乱象环生
日期:2011-10-18 15:10  点击:226

中国近海开发乱象环生

2011年10月18日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几乎都是填海填出来的。”10月中旬的某天,出租车司机指着仪表盘上的数字对记者说,“从锦州港到龙栖湾大约有十几公里”。
  
  锦州市区原本离海边尚有30公里,但在迫切打造辽宁第二大沿海城市的“沿海突破战略”之下,原本大部分是滩涂和海面的龙栖湾通过填海造陆迅速崛起为一个崭新的工业、生活新区。其崛起速度之快,以至于在锦州地图上尚找不到龙栖湾新区的确切位置。
  
  发生在锦州的故事,只是中国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海洋经济”的一个缩影。2006年以来,在向海洋要发展空间的思想指导下,临海省市纷纷制定各自沿海经济区发展规划,“蓝色经济”口号响彻大海之滨。中央亦顺势在今年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陆海统筹战略。
  
  对于拥有18000公里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海岛岸线、“蓝色国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而言,海洋开发的战略意义自不待言:向海而兴,背海而亡!
  
  而在中国目前的海洋开发中,远海开发不足,纯粹的海洋经济只有20%~30%,70%~80%是沿海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讲,近海开发事关海洋开发成败。
  
  随着年初以来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代表的一批海洋经济主题功能区规划获得中央批准,新一轮海洋开发大潮正蓄势待发。但就其规划观之,依旧是戴着海洋经济帽子的陆地发展思维,眼睛盯着的依旧是沿海陆地和滩涂。而中国的近海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无序开发,早已不堪重负:重化工产业遍布1.8万公里的海岸线,致使滩涂海湾被大规模围填造陆,海岸快速水泥化、人工化,渔业资源几近枯竭,传统渔场风光不再,海洋纳污自净能力、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堪称近海“沦陷”。
  
  海洋业内人士警告称,若国家再不拿出统一的海洋战略规划、再不控制地方发展的疯狂,则中国此轮海洋开发只会是糟蹋完陆地之后继续糟蹋海洋。
  
  1. “没有海洋,中国就没有出路”
  
  在中国史籍中,提到海洋,大多总会叙其“鱼盐之利,舟楫之便”。现代海洋经济则是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
  
  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向海洋进军”。次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向国会提出“美国必须开发海洋”,要“开辟一个支持海洋学的新纪元”。1967年法国政府成立海洋部,统管全国的海洋事务。1980年代,美国人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的世纪”。这个预言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尤其在人类社会面临地球表面“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不断增加”三大威胁的今天,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战略重点。
  
  “未来世界的发展,海陆空三方,主要在海上,不管是资源的占有,还是国力的强盛,基本都在海上。”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研究员、资深海洋问题专家李宝田认为,对中国而言,海洋意味着未来有没有前途,关系到能不能利用世界资源,能不能形成世界大国的核心问题,“没有海洋,中国就没有出路”。
  
  根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843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但这38439亿元的海洋生产总值中,只有40%是统计自海洋产业增加值,60%为相关产业——通过模型推算出来的,实际上海洋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实际贡献在5%左右。
  
  更进一步看,中国海洋产业的类型与规模、海洋产品种类、海洋服务等均远不及海洋开发先进国家——我国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达70%—80%。
  
  “中国海洋新资源、新空间、新的开发利用方式等创新空间很大,深远海的开发几乎空白。”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经济与科技室主任刘容子告诉记者。
  
  去年冬季以来,中国海洋开发骤然加速,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国家战略。国务院更是在今年连续批复山、浙江舟山和广东3个海洋经济主题功能区。一轮海洋开发大潮正张弓待发。
  
  然而如果在扬帆前回望一眼海岸,现实却是那么的怵目惊心:海洋经济未及扬帆启程,近海已经沦陷。
  
  2. 大陆海岸线人工化过半
  
  在海洋学者圈内,2010年4月2日,原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前舟山市委书记张家盟的落马,至今仍被津津乐道。因为这有这些海洋人的功劳。
  
  2009年,在浙江舟山参加一个海洋会议的海洋业内人士发现,舟山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大肆炸岛填海,违规上马化工厂、造船厂,不仅污染严重,还使原本群山环抱中的隐蔽军事设施暴露报废。“在向中央举报之后,最终把原来的舟山市委书记送进了监狱——当然他还有其他腐败情节。”参加过那次会议的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高恒向记者谈起此事时难掩兴奋。
  
  一般而言,海洋经济总体包括两个方面:主要海洋产业和相关经济活动。主要海洋产业现在有12个,包括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以及新兴的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等产业;相关的经济活动有20个,包括海洋调查、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预警预报等。
  
  但中国沿海地区目前的发展,大多与舟山一样,更多的并不是海洋经济,而是近海滩涂、陆地的开发。港口、航运、围垦、旅游、采矿、石油、房地产等等,各行各业都想在此一展身手。“捷足先登者、势强力大者先得利,想占多少就占多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开发无序、无度、无偿。”一位老海洋专家这样叹息道。
  
  在对近岸的争夺中,港口、冶金、炼化、造船等重化工业项目的表现尤其抢眼。“从2003年开始,重化工业布局在沿海地区已经成普遍趋势,各地重化工业比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0%左右。”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告诉记者。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则进一步加剧了石化和钢铁产业向沿海集中的步伐。
  
  如今,从大西南出海口北部湾开始,一直到北端的渤海湾,1.8万公里海岸线上,“大码头、大化工、大钢铁、大电能”到处点火。在广东省,惠州——广州——珠海——茂名——湛江一线以临港开发区为载体的沿海石化产业带正在形成;在长三角,工业园建设重点已转向重化工园区建设,从南京到上海的长江沿岸摆放了8个大型的临港化工区,杭州湾也正向石化工业区的目标大步迈进;在北方的环渤海地区,倚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天津等地的临港工业发展得更是高歌猛进;在东北,大连则全面提升石化、造船、重型机械等支柱产业,准备构建以大连为中心的辽宁临港工业带。
  
  仅天津滨海新区一地,不仅云集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国内三大巨头,更有壳牌、俄罗斯石油公司、美国通用、韩国SK、三菱化学等十几家世界500强石油巨头在此跑马圈地,千万吨级大炼油和百万吨乙烯项目已有4套。
  
  这两年频频发生安全事故的大连大孤山半岛,石化类企业则多达38家以上,形成了从“油头到化尾”的漫长石化产业链。
  
  据不完全估算,环渤海一带仅石油化工产业总投资额已超过1万亿元,总炼化能力超过1亿吨。
  
  仅重化工行业就如此密集,整个沿海产业布局之密集也就可想而知了。“总体感觉是沿海产业布局太密集了,开发过度。”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资深海洋问题专家李宝田说。
  
  饶是如此,这一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大: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江苏沿海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区规划中可以看到,70%~80%是沿海经济,附带20%~30%才是真正的海洋经济。
  
  根据2011年《中国海洋发展报告》的披露,沿海港口发展和临港工业基本都是靠围填海形成,“在地方短期利益驱动下,正在形成对岸线盲目抢占、低值利用的局面”。“目前中国1.8万公里海岸线中有接近1万公里已经人工化了,人工化海岸超过了一半。”刘荣子告诉记者。而20年前,这个数字还不到10%。
  
  即便真正的海洋经济,中国目前也只是“在海边折腾”。2010年,中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15531亿元,其中同比增长最快的是海洋油气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302亿元,比上年增长53.9%,海洋石油天然气产量首次超过5000万吨。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9/25 11:03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