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旱涝急转带来生态隐痛
日期:2011-07-13 17:55  点击:317

旱涝急转带来生态隐痛

2011年07月13日  中国环境报

  近期以来,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续出现较大范围的降雨过程,前期受旱严重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5省,除部分地区由于降雨总量较少,旱情持续外,大部分地区旱情基本解除。旱灾刚过,涝灾又起。尽管“旱涝急转”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有关,但是,人为因素和生态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又加剧了极端天气下“旱涝急转”的负面影响;同时,“旱涝急转”下的极端天气现象,也对流域生态保护与管理提出了多方面警示。
  
  河湖的自然演变及人类利用历史提示人们:旱涝急转是极端气候条件作用的结果,更是围湖造田、大坝建设、河道取直等一些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导致的结果
  
  美丽而神奇的洞庭湖,沧溟空阔,资源丰富,宛如一天然大水库,是长江中游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然而,福兮,祸之所倚。当洞庭湖区人口繁育和土地开发到一定程度后,人们便约束甚至侵占水域,形成与水争地、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趋势。截至2010年,湖南省洞庭湖区总面积为15200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积为2625平方公里。湖泊面积萎缩过半,仅为清末民初的43.8%。来自岳阳市水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洞庭湖还在进一步萎缩。
  
  洞庭湖的生态问题亦因此越来越成为挥之不去的隐痛。近代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洞庭湖的生态平衡被打破,湿地原有的调节水量、削减洪峰、改善水质、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逐步被削弱,甚至部分丧失。一系列不良生态连锁反应在洞庭湖区上演:围垦造田造成湖面萎缩,其衍生的生态灾害显而易见。人为阻隔水流的方式,导致洞庭湖自身的调蓄功能下降。受此影响,鱼类的产卵场和索饵场大面积缩小,食物匮乏,大量珍稀鱼类就此绝迹;而依赖浅水域洲滩生存的螺、蚌等底栖生物,也因缺水而大量死亡;湿地鸟类则因干旱另觅食源地而大量迁徙。另外,湖区洲滩大量栽种被称为“抽水机”的速生杨树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变化生态系统效应科技创新基地首席专家李俊生介绍说,杨树林地排水系统开挖后,使浅水湖沼和洲滩、洲浃的沼泽地干涸,沼泽湿地变成陆地,改变了湿地的性质,破坏了原生湿地的景观格局,使原始洲滩湿地植被景观破碎,打破了湿地生物多样性所依赖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过程,湿地生境的生态质量不断退化,给一些生物的生存带来威胁。
  
  湖泊干涸萎缩,泥沙淤积严重,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一直是包括洞庭湖在内的许多湖泊的共同“隐痛”。以过度捕捞、围湖造田、水利工程建设为主的人为活动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自然因素作用,湖泊成了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力实现“战胜自然、人定胜天”的战场,湖域、行洪水道越来越萎缩,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随之而来的以旱涝为主的自然灾害则是自然对人类的非理性开发利用的惩罚与报复。
  
  水文过程不但决定着各种湿地类型的形成与维持,同时在水的贮存和处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湖泊的洲滩和沼泽地,沼泽化土壤及沼泽化草甸的草根层饱和持水量很大,能贮蓄相当一部分水分作为枯水期生态用水。汛期的蓄水量可减少中下游洪水流量压力。在采访中,有专家表示,如果没有湿地对径流的调剂削洪功能,长江中上游的降水将对中下游城镇、农田甚至人类生命财产等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李俊生说,受泥沙长期淤积、水量过度使用、大量围垦、无序挖沙等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已经导致一些湖泊水位下降、湖面剧减,影响水源和水质,生物种群锐减,而衍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就是自然生态系统本身的生态功能下降。应该说,由于生态系统自身调节功能的失调加剧了此次旱涝急转产生的负面影响,推进了生态退化的进程。
  
  长江曾是中国最清澈的河流之一,历史上长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曾高达50%~60%。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人们对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源头的森林资源进行掠夺式采伐,结果森林覆盖率锐减,水土流失加剧。此后,虽然在长江等流域实施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以及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对这些流域的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森林整体质量还很低,林种、树种、林龄、林层结构还并未得到根本改善。许多人工纯林林下植被稀疏,甚至地表裸露,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对此,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鄢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一些省份的森林覆盖率比较高,但主要是马尾松,树下灌木植被少,因而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很弱。一些河流流域陆地植被生态系统留不住水,植被质量低下就是原因之一。
  
  流域内缺乏水资源统一调度,以各自的经济效益为目的进行的调控,造成对下游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加剧了极端气候的负面影响
  
  为发展灌溉、调蓄水源,目前长江流域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4.8万多座。专家介绍说,大坝建设尤其是干支流的过度梯级开发损害了河流的连续性,造成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片段化,使生物物种迁移、扩散和交流受阻,生物多样性下降。水利枢纽的拦蓄作用和引调水工程对水资源的重新配置,使河流水文情势发生巨大变化。坝上河段因拦蓄作用,水位抬高,水流变缓,部分土地和森林植被被淹,原有的急流生境缩小甚至可能消失,导致特有生物种群缩小,有的趋于灭绝。水位的频繁涨落,致使水陆交错带衰退,岸坡受侵蚀甚至大面积崩塌。同时,水利工程的阻隔作用,使河流输沙能力下降,清水下泄淘刷滩堤,影响河势河床的稳定和江堤的安全,增加中下游河段的防洪压力。同时河道冲刷下切,水流并滩归槽水位降低,导致滩地旱化、湿地萎缩,斑块化加剧,江湖关系进一步紧张。生态环境的衰退必定会造成生态调蓄功能退化,以致加剧诸如“旱涝急转”等极端气候灾害的负面影响。
  
  在采访中,一些业内人士一致表现出对现有水资源调度的高度关注,他们认为,一些工程仅考虑各自经济利益,蓄泄矛盾日益尖锐。如果不加强统一调度,将对长江中下游的生产、生活用水以及生态环境产生较严重影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一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对流域内一些大坝水库和电站建设进行更为科学的综合考虑,协调生态用水与工农业生产用水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环境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兼顾上下游,以符合自然生态运行规律。通过流域内的水资源合理有序调节,减缓旱涝交替的影响。
  
  不少地方水利设施老化,抗旱防汛能力严重不足。湖北省阳新县全县七成以上的小塘堰、小水库、小涵闸等小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大旱来了,发挥不了蓄水灌溉效益;强降水来了,淤塞的小塘堰不能满负荷蓄水,带病运行的小水库更不敢多蓄水,难以发挥其蓄水功能。
  
  江西省水利厅的数据显示,江西省有9700多座水库,但能够进行水量调节的大中型水库不到2%,余下的小型水库大多处于病险状态。
  
  传统的河堤及护岸工程导致沟渠硬化;河流裁弯取直,疏浚导流,导致水流并滩归槽,河流渠道化。河流渠道化改变了河流蜿蜒型的基本形态,急流、缓流相间的格局消失。对此,李俊生认为,河流横断面呈几何规则化,改变了深潭、浅滩交错的形势;沿岸河床硬化,阻断了水岸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流;水陆交错带大面积萎缩与退化,降低了生境的异质性,使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将随之减少。河流弯曲迂回的自然形态本身就可发挥一定的生态调蓄水功能,而一味地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一旦发生大水,导致流速加快,冲刷能力增强,将进一步加速“旱涝急转”带来的生态退化趋势。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陆交错带面积大,生物多样性丰富,若生态环境恶化将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尤其是遭遇类似的“旱涝急转”等极端气候灾害影响下,将加速减少这些物种数量,降低整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并使其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顺应自然环境演化规律,尽最大可能恢复和保持生态环境的自然状态,转变生态环境治理理念是旱涝急转这种极端天气对流域生态保护与管理提出的警示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在采访中,一些水利专家认为,要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框架下,统筹考虑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对策。流域是水资源的载体,任何河流、湖泊等水体都与其所在的流域休戚相关。健康的河流、湖泊必须有健康的流域生态系统作为基础和支撑。治水实践不能就水论水,要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框架下,解决水资源问题。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既包括湖泊、河流、湿地等水生态系统,也包括森林、草地、农田等陆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流域内植被、湿地等保护和修复,对于缓解洪涝、干旱灾害,减缓土壤流失和水污染问题将发挥一定作用。森林植被及其下面的土壤,就像海绵一样,当降雨发生时,可以吸纳一定数量的雨水(洪水),然后逐渐释放出来,流入河流或渗入地下含水层。如果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雨水汇人河流的速度加快,对于我国降雨在时间上分布极不均匀的现实而言,这无疑加重了汛期洪水和非汛期干旱缺水的程度。另外,植被的退化,也将加剧土壤受到雨水侵蚀的程度,增加了江河湖库的淤积,加重了洪灾,也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造成不利影响。湿地具有类似的作用,在雨季涵养洪水,在旱季可以逐步利用。有研究表明,流域每增加1%的湿地面积,河流的洪峰就会减少近4%。同时,植被、沼泽和其他形式的湿地,可以自然地过滤水流中的污染物和过量养料,阻滞沉淀物,提高水体的抗污染能力。

  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关系调整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李俊生认为,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给生态保护提出了一些警示。第一,人类的活动开发必须尊重自然,自然生态系统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演化而来的,自然界中各环境要素,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正确认识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在资源开发时,首先应考虑本地的生态特点,明确生态功能定位,统一考虑人为活动是否符合生态功能区要求,并在充分考量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地为人类提供福祉。第二,对人为破坏的生态环境,应遵循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理念,对于一些生态退化严重的区域可通过适度人为干预措施,提升其生态恢复的速度,在人为干预的生态修复过程中,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条件,遵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原则进行生态建设与保护,不该种树的地方就不能种树,使用本地物种恢复自然植被;对于一些生态退化不严重的区域,应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生态系统正向自然演替,靠自然恢复。休养生息也是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这个原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日月运转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大自然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人类取水、用水、排水,水进入了人类社会,治水活动又需要遵循社会规律。只有在治水实践中不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利用规律,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生态眼] 灼伤的反思淋湿的教训

  ◆赵娜

  对于中国南方的多个省份来说,2011年的夏天绝对不是一个宁静的夏季。当人们还在为南方地区旱情严重忧心如焚时,大自然又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暴雨肆虐,旱涝急转,洪灾突袭,农田受淹,房屋倒塌,危及着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民政部网站消息称,今年上半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全国2.9亿人(次)受灾,水旱灾害损失重,旱涝急转明显,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一时间,一个新名词——“旱涝急转”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新华社的评论称,这次旱涝急转,转得快、转得急、转得重,让人措手不及,个别基层工作人员甚至还没有从抗旱工作中回过神来。据悉,这次旱涝转换如此快速、剧烈,自上世纪50年代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是第一次。

  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极端的气候现象,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有专家称,旱涝急转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有关,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反常惹的祸,而我国恰好遭遇了多年不遇的极端天气。然而,旱涝急转虽然客观上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但在灾害频发和旱涝的急转切换中,我们还需要看到人为因素叠加的作用。我们应从现实层面出发,思考在生态保护、流域水资源管理、农村水利建设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多一些反思和警醒。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旱涝急转,亦非短期形成。我国一些地区抵抗旱涝灾害的能力已变得极为脆弱,无雨是旱、有雨成涝,水少必旱、水多必涝。甚至有些地方几十年来水利设施未能得到综合整治和维护保养,农田水利设施“毛细血管”早已堵塞不通。这次的旱涝急转再次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对积弱已久的农村水利工程必须有所行动,而且应该是着眼于长期的持久行动,摆脱既旱不起也涝不起的尴尬境地。值得提及的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改革发展,加强水利建设,要求5~10年扭转水利滞后局面,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提出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这些举措或许会让水利改革迎来发展春天。

  除了水利设施的落后和不足,还需叩问的是,人们对大自然是否索取太多、保护太少?人们对生态的破坏让自然植被蓄水能力变弱,导致“天上落多少水,地面就走多少水”,不仅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淤塞和填埋水库、山塘、水塘和渠道,让其丧失调节功能,还会降低流域内水资源的工程性调节功能,支流和干流湖泊的调节能力减弱。此外,如水资源利用效率低、过度围湖造田等也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而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导致旱涝灾情迅速扩大。

  旱灾要防,洪灾要救,其中暴露出来的灾害预警与防治机制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灾害预警,不能只是着眼于当下,应具备长远眼光,立足于防范,早一点准备,尽力做到未雨绸缪,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损失。这是这次旱涝急转带给我们的最大启发。

  人类利用自然谋取生存的能力再强,也必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之下才能发展。中国近年来的频繁增多的自然灾害已经向我们发出警告,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已开始遭到大自然的惩戒。尊重自然,尊重规律,自然带给人类的伤害才会小一些。

  已经到了警醒的时候了。

  [背景知识]

    ■旱涝急转涵义

  旱涝急转包含两层涵义。第一层涵义是由干旱转向洪涝的一种自然现象,属于客观的范畴,通常表现为从一段持续干旱的天气突然转为易涝的暴雨天气。

  第二层涵义则是指由抗旱转向排涝的一种人类行为方式的变化,属于主观的范畴,表现为某一区域正在抗旱,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或持续强降雨之后,工作重心必须立即从抗旱转移到排涝上。

  ■旱涝急转特性

  (1)时间特性,即旱涝急转具有发生时间的特定性,一般在主汛期,并且是暴雨多发期和作物的关键需水期的结合时期。对于沿淮淮北地区来说,夏季既是秋季作物的关键需水期,也是作物缺水的多发时期,还是暴雨集中的时间段。因此,夏季最容易发生旱涝急转,特别是6月下旬~7月下旬这一暴雨特别集中的时间段。  (1)时间特性,即旱涝急转具有发生时间的特定性,一般在主汛期,并且是暴雨多发期和作物的关键需水期的结合时期。对于沿淮淮北地区来说,夏季既是秋季作物的关键需水期,也是作物缺水的多发时期,还是暴雨集中的时间段。因此,夏季最容易发生旱涝急转,特别是6月下旬~7月下旬这一暴雨特别集中的时间段。

  (2)空间特性,旱涝急转是就某个易旱易涝地区整体而言的,但是旱灾与涝灾的重点区域具有弱重叠性,也就是说,旱灾的重点区域一般是灌区的尾部,是地势相对高的地方;而涝灾最严重的地方一般是低洼地,是地势相对低的地方。

  ■旱涝急转形成原因

  形成旱涝急转的因素很多,既有水文、气象、地理、土壤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和人为因素。总体上说,除了近10年来气候不利变化的因素外,主要是没有解决好易涝特性与其排涝能力、易旱特性与其抗旱能力之间的矛盾。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9/26 20:05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