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组建医改协调组 求解看病贵难题
日期:2006-09-18 09:36  点击:174
    由谁来解决以及如何解决一直以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成了现在各界争论的焦点。在昨天(9月17日)举行的公立医院价值取向与发展走向论坛上,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王东生透露,经国务院批准,国家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已经成立,并已开始运作,专门协调统筹医疗改革各方利益。

    “医改不是卫生部一家的事情。”这种说法已经得到了医疗卫生领域各级人士的认同。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医卫组联组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高强就指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涉及十几个部门,相当复杂。医疗体制涉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基础建设涉及发改委,药价、医疗收费涉及物价局,日常经费投入和维持医院的运转涉及财政部,医疗救助涉及民政部,医疗人才培养包括附属医院的管理涉及教育部,医疗市场、药品质量还有医疗广告的管理涉及工商局。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进行医改,直到现在“看病难、看病贵”仍是医疗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顽症。去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披露“我国医改工作基本不成功”的报告,引发了我国有关医改的讨论狂潮。“医改至今都改不好,主要是由于到现在我们还没有搞清改革的方向。”王东生昨天表示,当前医疗机构过度的市场化倾向,使改革方向发生了偏差。

    另外,王东生认为,医改改不好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各级部门没有对1997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的政策很好地贯彻与落实。

    在昨天召开的“公立医院价值取向与发展走向”论坛上,药品加价问题再次引发决策层与执行层的激辩。发改委和医院方面给出的不同药品加价率,让“看病贵、看病难”的寻根溯源更加扑朔迷离。

    医院药品加价率普遍在30%-40%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 王东生

    在谈及“以药养医”、“看病贵”问题时,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王东生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即为现在我国还存在医药不分的情况。他给出的数据更如重磅炸弹,“目前,我国医疗机构药品加价率远远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情况非常普遍,据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医疗机构的药品加价在30%至40%之间,远远超过国家规定15%的水平。”

    他还表示,现在同样还存在用贵药、大处方、乱收费问题。

    要解决公立医疗机构现行的“以药养医”和“创收机制”,就必须对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对此,王东生对此给出了对策,即必须实行医药分业,并需要建立政府投入补偿机制以及人事制度和分配激励机制。

    京城大医院完全按照规定加价

    北大医院院长 刘玉村

    “大医院的加价率不可能超过20%。”某院方代表在王东生话音未落就站起来反驳,“王司长的说法完全不准确”。

    北大医院院长刘玉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是还有超过国家规定的情况存在,但北京的各大医院不可能出现此情况,都是完全按照规定执行,平均加价率在15%左右。

    北京朝阳医院院长王辰则认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是需要政府给出明确的改革思路,这种思路是建立在以准确数据为基础的统计上的,政府要客观分析医疗市场,从而做出医院可以接受的顶层设计,来使医院贯彻医改政策。他并呼吁政府要加大对医院的投入力度,同时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

=== 焦点:如何破解看病贵、看病难 ===

医改难改"以药养医"局面 都是全民医保惹得祸?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去年曾在其报告中直言,中国的医疗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对于现状的判断,《意见》表述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体制改革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尚未形成可操作的协调与持续发展机制,医保无法对医院用药发挥制约作用,致使用药不合理,市场竞争无序”;同时,“在目前医药不分家、处方外放难的情况下,医院药房仍然绝对占据药品消费市场的垄断地位”。

中国医改面临困顿局面:待走出"富人专利"阴影

    医院药品价格虚高,普通就诊费用动辄数百上千元,直接导致就诊者与医院医生之间的骂战。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农民八十元收入可以看得起的阑尾炎,现在就算倾其一年收入都无法负担。这边社会骂医生是“白狼”,另一边医生称某些就医者是“刁民”,双方实则两败俱伤。

医患关系恶化 媒体、患者、医务工作者各有说法

    如今的医患关系到底陷入了一个什么样的怪圈?医护人员为什么频遭指责和攻击?患者为什么会对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屡屡发难?耐人寻味的是,尽管医生在此类事件中是受害者,但相当一部分人的立场却站在患者的角度上,指责目前中国的医生“惟钱是从,没有爱心”。

来源:新华网

关于网站  触屏版  
10/01 14:48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