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央行在一个月左右时间内,第二次动用“存款准备金率”这把“利剑”。剑之所指显然是当前热浪滚滚的宏观经济形势。央行表示,此次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主要是为了加强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维护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
实际上,对于央行等货币当局于近期抛出紧缩信贷之策各界已然表示认同。然而,央行此番缘何弃“加息”而纳“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会否用作殿后、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等等一系列疑问引人遐思。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知名的经济学家,希望探究上述问题的答案。
央行期望抑制贷款增速
采访中,专家们普遍认为,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于控制流动性能起到更为直接的作用,因为贷款平均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更相关,单就抑制贷款增长过快而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能更为直接地达到目的。“6月份的数据出来后,肯定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期。经济增长率、投资增长率等几个核心指标都亮起了红灯。”专家指出,“对于央行来说,这个状况无疑是一种压力。它至少说明央行上次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至今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再次冻结银行1500亿元资金
专家告诉记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除了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之外,还能在直接冻结银行一定数量的流动性的同时,影响货币乘数,产生多倍收缩效应。
“从效果上说,加息对流动性的紧缩还不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的直接。后者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况且前者在反映上还有一个较长较慢的时滞。”中科院研究员袁钢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如果我国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是4,那么再次提高0.5%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能迅速达到再次冻结资金1500亿元、影响近6000亿元货币供应量的目的。”他认为,如果不能用强力措施减轻当前的流动性负担,并减弱其赢利压力,那么各大商业银行贷款继续增长的危险态势还是难以避免。
央行再次加息可能性依然很大
虽然央行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没有让主张再次加息者如愿,但在众位知名的经济学家眼中,央行未来采取加息措施的可能性依然不小。
“并不是说已经动用了存款准备金率这个工具,就不能再次动用利率了。作为坚信利率比其他工具更好用”的袁钢明认为:“下月的数据出来后如果依然超出央行或市场的预期,那么今后加息的可能性还不完全排除;进一步提高利率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央行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必然手段,但这是一个试探性措施。”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大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之后,将有可能在一个月后视政策效果决定是否继续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北大的宋国青教授也表示,今后还需不需要进一步加息,还要观察7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他认为,如果本次调控效果不如意,那么央行动用加息手段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低利率造成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
事实上,为了解决银行信贷增长过快,央行已经于4月28日上调贷款基准利率,7月5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3次发行共计2500亿元的定向票据。但不少经济学家依然认为,眼下的低利率环境仍然是造成我国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过热、市场炒作严重、房价快速上涨等问题与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不无关系。
“现在银行以两点几的成本融进资金,可以用5%、6%的利息贷出去,这么高的利差,不冲动才怪呢,这个利率是银行收进资金的成本,这是重要的。所以现在的银行,不管市场经济如何,银行拿去了大把的票子往上堆,还说银行困难,不对。第一,银行冲动。第二,企业也是贷款利率很低,外面的收益又很高。利率如果不提,任何措施都很微弱。”袁钢明强烈呼吁央行,要想将上述顽疾剔除,最好的办法是加息,不仅提高贷款利率,还要提高存款利率。
与袁钢明观点一致,一些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预计,央行下半年还有把贷款利率再上调到合理幅度、同时上调银行存款利率的可能性。
来源:南京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