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谁是贼啊?”这是冯小刚《天下无贼》的经典台词。
钱程的《警民接力大营救》等12幅摄影作品获得2005年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从7月11日至17日,获奖作品将公示一周。
中国摄影记者喜欢用“假照片”参加比赛,这是有基础的。
2006年“华赛”,深圳记者林勤老师用《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富有冲击力的“瞬间美”打碎了中外评委的尊严。
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孙正一说:“20幅参加2005年中国新闻奖定评的摄影作品,全部用‘专业公司、专业人员、专业软件’对作品真假进行鉴定。最后,12幅摄影作品获奖。”
孙正一强调:“真假鉴定,主要检查作品是否合成和位移。在定评前,20幅作品原始记录光盘需要提供。”
用“假照片”参赛,源自“技术的发达”和“记者的大胆”。
在这样“重获奖、轻日常”、“重圈子、轻读者”、“重轰动、轻寂寞”的新闻摄影年代里,“记者的大胆”是有依据的。
怪圈一:“重获奖、轻日常”
记者大胆,源自“太在乎”。太在乎获奖,必定会冒险。因为,对中国摄影记者来说,获奖意味着身价、口碑和奖个“脸熟”。
然而,具有“中国特色”的摄影比赛中,同一批评委、同一批作品,在不同比赛中,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在乎获奖,不在乎日常报道”,导致记者报道功利化、盲目化。
怪圈二:“重圈子、轻读者”
记者大胆,源自“圈子”。圈子里名声大远比读者印象深重要。因为,对中国摄影记者来说,进圈子很重要。
“办给记者看,还是办给读者看?”这是现代新闻报道一个坎。“圈子频较好,读者没反应”,导致记者报道沙龙化。
相互吹捧,不顾读者感受,最后只能是“读者让位圈子”。
怪圈三:“重轰动、轻寂寞”
记者大胆,源自“追求轰动”。这是一个“不原谅寂寞”、“轰动总比寂寞好”的张扬时期。
记者,耐不住寂寞,赶场子、拉圈子、数票子,不学习、不阅读、不发问。最终结果,只是“轰动一时,寂寞一世”。
网络时代,记者影响力来自“作品影响力和作品产生的影响”,而非“记者本身”。
当记者淡化自己重要时,经典作品就会出现,记者就会在寂寞中产生久远影响。


中国新闻奖 二等奖 《闯报社抓老总》 作者:叶晓光 刊播单位:《人民摄影》
◎中国新闻奖 二等奖
《“神六”飞天》 作者:乔天富 刊播单位:《解放军报》
《“并蒂莲”》 作者:肖勇 刊播单位:《新华日报》
《屋顶上功课》作者:李英挺 刊播单位:《海南日报》
◎中国新闻奖 三等奖
《大芬村》 作者:余海波 刊播单位:《深圳商报》
《海啸废墟上的中国情意》 作者:陈天平 刊播单位:《解放军画报》
《干戈化玉帛》 作者:鲁海涛 刊播单位:《东方早报》
《好爸爸》 作者:黄巍俊 刊播单位:《新快报》
《冷漠》 作者:张楠楠 刊播单位:《襄樊日报》
《爱心温暖孤残儿童》 作者:雷声 刊播单位:《人民日报》
来源:大旗网—精英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