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4月21日22:11 来源:人民网
“现在农牧民的观念转变了,再没有一个人砍梭梭林了,大家宁愿掏钱买煤烧,也不砍一棵梭梭烧火了。”4月21日,内蒙古额济纳旗赛汉桃来嘎查牧民孟克巴图回想起当年把上万亩梭梭林砍尽烧光的往事,仍然痛心不已。
巴丹吉林沙地犹如一匹傑傲不驯的野马,时时“扬蹄”掀起天昏地暗的沙尘暴。但随着内蒙古边防总队赛汉桃来边防派出所配合当地政府开展“绿色革命”以来,牧民的生态意识逐步觉醒,昔日的沙海上呈现出一片片绿洲。
孟克巴图的家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在他所居住的地区,曾经有一片面积上万亩的野生梭梭林。居住在这里的牧民岁岁年年砍伐野生梭梭林烧柴做饭和取暖。孟克巴图回忆说,那些年,当地人每年一家平均用于烧饭和取暖的野生梭梭木就达3吨到4吨,也就是说,每户人家每年把1亩到1.5亩的梭梭填进了炉膛。
毁林和超载过牧,加上干旱少雨,导致这里的绿色荡然无存,土地大面积沙化。据专家提供的资料:赛汉桃来胡杨林、梭梭林的面积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上百万亩锐减到21世纪初的30万亩,草本植物也由200余种锐减到现在的80多种。
2006年,赛汉桃来部分地区实行退牧还草、退耕还林。为了边防生态和边境安全,也为了改善牧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常年驻扎在这里的赛汉桃来边防派出所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当年5月,边防派出所协调额济纳旗边防大队与旗林业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签定了《联合护边协议》,将环境治理纳入公安边防部队爱民固边战略。根据协议规定,边管区护林员每人每年享受政府发放工资,旗林业局将部分护林员纳入边防派出所群防群治组织体系,边防派出所和林业局共同保护和巩固驻地的生态建设成果。
《协议》签定以来,赛汉桃来地区有23名护林员享受到了政府每年1.8万元的报酬,他们与边防派出所的民警一同守护着赛汉桃来2万平方公里的生态环境和边境安全。通过国家补贴,使很多牧民群众放弃了祖祖辈辈的草原牧歌生活而吃起了财政饭。
为了吸引更多的牧民群众参与到生态保护的队伍中来,赛汉桃来边防派出所还主动向当地政府上交了部队承包了近30年的一片20亩耕地,用以退耕还草,而在另外一片面积达200亩的沙地建设“橄榄林”。官兵们挥锹抡镐,挖下“鱼鳞坑”,种下“爱民树”,给昔日的沙海披上绿装。八道桥,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在几代边防官兵的努力下,终于形成一道宽约10公里的绿色屏障,成为“人进沙退”的生动案例。“年年种春树,树大渐成林”,在亲眼目睹了这一治理奇迹之后,一位联合国生态专家感慨地说:“这样的军人应该获诺贝尔奖。”
边防官兵的行为逐渐感染了这里的牧民群众,使他们终于明白了政府开展围封转移、退牧还草政策的重要性,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并开始审视自己砍伐梭梭林的行为。
2006年,牧民孟克巴图做出了一个令乡亲们纳闷的举措,把自己圈养的羊只出栏,出资购买网围栏4800多米,此后又投入6000多元资金,购买了耐旱易活、防沙效果较好的2万余株梭梭苗,大规模地进行种植。梭梭苗和孟克巴图一样顽强地与黄沙进行着抗争,一天天地长大,一片片地成林。牧民们在孟克巴图的带领下也都陆续开始自觉投入到治沙播绿的热潮中,由生态的破坏者成为建设者。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水清草美我爱它,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毡包就像白莲花……”这是驻守在这里的边防官兵最爱唱的一首歌,这首歌也唱出了他们保护美丽草原的坚强信心。
随着辖区部分地区生态恢复,梭梭林成了野生动物和植物的栖身地,沙狐、野鸽子、沙鸡、兔子等十几种动物和甘草、锁阳等著名中药材得以重现。一些好掠取不义之财的人们涌入边境管理区,伺机盗砍、盗挖、盗采、盗猎。赛汉桃来边防派出所及时发动辖区草原110群防群治组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内蒙古自治区边境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事件。仅2008年3月份以来,赛汉桃来边防派出所便劝返涌入边境管理区从事盗砍、盗挖、盗采、盗猎活动的外来流动人员达753人次,收缴各类采挖工具357件(只),协助当地林业部门收缴盗砍梭梭柴23吨、盗挖甘草11吨,并成功制止因利益驱动导致的群体性事件5起。
现在的赛汉桃来地区,广大牧民群众治沙播绿蔚然成风,人民群众精心呵护着草原美丽的家园。近年来,没有发生一起砍伐梭梭林等灌木的事件。
(闫立功 周志忠)
巴丹吉林沙地犹如一匹傑傲不驯的野马,时时“扬蹄”掀起天昏地暗的沙尘暴。但随着内蒙古边防总队赛汉桃来边防派出所配合当地政府开展“绿色革命”以来,牧民的生态意识逐步觉醒,昔日的沙海上呈现出一片片绿洲。
孟克巴图的家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在他所居住的地区,曾经有一片面积上万亩的野生梭梭林。居住在这里的牧民岁岁年年砍伐野生梭梭林烧柴做饭和取暖。孟克巴图回忆说,那些年,当地人每年一家平均用于烧饭和取暖的野生梭梭木就达3吨到4吨,也就是说,每户人家每年把1亩到1.5亩的梭梭填进了炉膛。
毁林和超载过牧,加上干旱少雨,导致这里的绿色荡然无存,土地大面积沙化。据专家提供的资料:赛汉桃来胡杨林、梭梭林的面积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上百万亩锐减到21世纪初的30万亩,草本植物也由200余种锐减到现在的80多种。
2006年,赛汉桃来部分地区实行退牧还草、退耕还林。为了边防生态和边境安全,也为了改善牧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常年驻扎在这里的赛汉桃来边防派出所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当年5月,边防派出所协调额济纳旗边防大队与旗林业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签定了《联合护边协议》,将环境治理纳入公安边防部队爱民固边战略。根据协议规定,边管区护林员每人每年享受政府发放工资,旗林业局将部分护林员纳入边防派出所群防群治组织体系,边防派出所和林业局共同保护和巩固驻地的生态建设成果。
《协议》签定以来,赛汉桃来地区有23名护林员享受到了政府每年1.8万元的报酬,他们与边防派出所的民警一同守护着赛汉桃来2万平方公里的生态环境和边境安全。通过国家补贴,使很多牧民群众放弃了祖祖辈辈的草原牧歌生活而吃起了财政饭。
为了吸引更多的牧民群众参与到生态保护的队伍中来,赛汉桃来边防派出所还主动向当地政府上交了部队承包了近30年的一片20亩耕地,用以退耕还草,而在另外一片面积达200亩的沙地建设“橄榄林”。官兵们挥锹抡镐,挖下“鱼鳞坑”,种下“爱民树”,给昔日的沙海披上绿装。八道桥,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在几代边防官兵的努力下,终于形成一道宽约10公里的绿色屏障,成为“人进沙退”的生动案例。“年年种春树,树大渐成林”,在亲眼目睹了这一治理奇迹之后,一位联合国生态专家感慨地说:“这样的军人应该获诺贝尔奖。”
边防官兵的行为逐渐感染了这里的牧民群众,使他们终于明白了政府开展围封转移、退牧还草政策的重要性,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并开始审视自己砍伐梭梭林的行为。
2006年,牧民孟克巴图做出了一个令乡亲们纳闷的举措,把自己圈养的羊只出栏,出资购买网围栏4800多米,此后又投入6000多元资金,购买了耐旱易活、防沙效果较好的2万余株梭梭苗,大规模地进行种植。梭梭苗和孟克巴图一样顽强地与黄沙进行着抗争,一天天地长大,一片片地成林。牧民们在孟克巴图的带领下也都陆续开始自觉投入到治沙播绿的热潮中,由生态的破坏者成为建设者。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水清草美我爱它,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毡包就像白莲花……”这是驻守在这里的边防官兵最爱唱的一首歌,这首歌也唱出了他们保护美丽草原的坚强信心。
随着辖区部分地区生态恢复,梭梭林成了野生动物和植物的栖身地,沙狐、野鸽子、沙鸡、兔子等十几种动物和甘草、锁阳等著名中药材得以重现。一些好掠取不义之财的人们涌入边境管理区,伺机盗砍、盗挖、盗采、盗猎。赛汉桃来边防派出所及时发动辖区草原110群防群治组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内蒙古自治区边境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事件。仅2008年3月份以来,赛汉桃来边防派出所便劝返涌入边境管理区从事盗砍、盗挖、盗采、盗猎活动的外来流动人员达753人次,收缴各类采挖工具357件(只),协助当地林业部门收缴盗砍梭梭柴23吨、盗挖甘草11吨,并成功制止因利益驱动导致的群体性事件5起。
现在的赛汉桃来地区,广大牧民群众治沙播绿蔚然成风,人民群众精心呵护着草原美丽的家园。近年来,没有发生一起砍伐梭梭林等灌木的事件。
(闫立功 周志忠)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