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熊猫卫士 保卫大熊猫
日期:2008-08-07 11:37  点击:251
■  本报记者 宋 扬
  当电影《功夫熊猫》中的主人公——大熊猫阿宝赢得众多国人笑声和掌声的时候,一个旨在关注大熊猫生存环境,以及“熊猫卫士”生存环境的项目也正在进行。
  项目的启动者和执行者是北京的一家环保组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这是一个以研究和保护大熊猫而知名的环保组织。  

灾区生态影响评估
  当“阿宝”在电影苦练武功,期望自己成为功夫大侠的时候,现实生活中的大熊猫也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考验。
  5月的那场地震严重影响着栖息在震区的所有动植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当然也包括闻名世界的大熊猫。
  “5·12地震的断裂带和熊猫保护区域基本吻合,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都在震区,66个大熊猫保护区中有35个都在距震中150公里的地震影响区内。” 吕植说。吕植是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主任兼首席科学家。
  根据北京大学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收集的数据和初步分析:超过60%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包括35个大熊猫保护区)受到这次地震的影响,而这里的大熊猫种群占全部野生种群的大约70%。而来自保护区的一线信息也证明:地震使这一区域大熊猫保护体系受到了重创!
  “龙门山地震带是中国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方,地震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定很大,这一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也因此受到影响,从而使整个长江流域受到影响。这些影响到底有多大,需要评估才能够知道。简单说,就是对比地震前后的信息,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刚从保护区归来的北京大学科学家、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科学顾问王大军博士说。
  而评估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测量地震生态系统的影响,制定适用于生态保护的重建计划,从而以最小的生态代价全面恢复和保持生态系统平衡。
  “近一百年中,有三次大的地震灾害在这一区域发生,通过评估结果,也许我们可以向自然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了解野生动物如何生存。”王大军补充道。

民间组织“保卫”熊猫家园
  虽然各个自然保护区都有自己的监测系统,地震使这些保护工作都处于停滞的状态。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试图以自己的努力,促进评估工作更早的开展。
  5月14日,即灾后的第二天,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就开始迅速组织开展信息收集工作并进行分析。在卧龙自然保护区,通过用红外相机记录数据,对比野生动物种群灾前灾后变化的方法对生态系统进行监测与评估。此外,还通过遥感方式对比了解哪些地方森林植被受到影响、哪些地方发生滑坡、栖息地的破坏程度以及发现野生动物伤亡个体等。
  6月17日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到达卧龙保护区,他们带去了恢复野外工作所必需的设备与物资,并通过实地调研帮助卧龙国家级保护区设计了生物多样性监测巡护的恢复计划。6月21日,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努力下,受地震影响已近瘫痪的第二季度野外巡护监测工作在受地震影响的保护区中率先启动和开展。
  以救人和紧急援助为主要内容的第一阶段抗震救灾已接近尾声,更多规划设计和资金援助成为下一步的重点。
  “震后,山上很多地方土地松软,在今后的几年中,次生灾害的发生都会较震前严重,加上保护区设备等受到了很大损失,野外工作面临挑战。自然保护的野外工作需要更多的关注与支持。”王大军说。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利用之前在该地区工作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最近三个礼拜的调查评估,确定了三个工作重点来支持灾区生物多样性和保护能力的复原和重建,这些正是“熊猫卫士”项目当前的主要工作内容。
  它们包括:评估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且提出生态友好的重建计划,恢复自然保护区保护能力以及支持社区重建,鼓励并推动保护工作中的社区参与。
  地震影响的评估和恢复保护能力是结合起来的,灾后重建是非常大的工程,“熊猫卫士”针对重建,专注于地震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评估。
  吕植指出:“三个目标是密不可分,互为因果的。比如对于地震的生态影响评估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建设和利用保护区的保护能力,而社区的恢复又能促进重建计划朝着更加生态友好的方向发展。正如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转一样,这一问题的三个方面需要有机结合,共同发展,才能做到健康持续,生生不息。”
  目前,“熊猫卫士”在卧龙已开展了恢复保护区保护能力的工作,接下来计划在王朗的小河沟、青川的唐家河、安子河等保护区继续开展工作。  

关注“保护大熊猫的人”
  项目命名为“熊猫卫士”,不止在于项目将给大熊猫以更多保护外,同时也关注那些保护大熊猫的灾区人员。
  在大熊猫保护区,活跃着一批保护工作者,他们常年在野外研究、监测、巡护,向人们揭示大熊猫生存的秘密。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和当地的老百姓一道,共同维护着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他们被称为“熊猫卫士”。
  “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震后成为救灾的主要力量,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不仅是自然保护的需要,对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也是极为必要的支持与鼓励。”吕植说。
  震后,在彭县白水河保护区周边的中坝村,山水工作人员建起“社区生态文明重建中心”,目前“中心”已经成为社区的管理中心,村民有什么事情都会在“中心”进行讨论,现在该中心已完全交由社区自己管理。
  虽然“中心”还在试验和示范阶段,但已经推广到5个社区,中坝村的模式成为周边县、市的典范,吸引了志愿者、3M等企业、南都基金会等机构的参与。
  在每一个开展“社区生态文明重建中心”项目的社区,都可以看到:恢复了凝聚力与信心的社区百姓,自发组织起志愿队伍,维护家园,保护森林、野生动物。“作为民间组织,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社区自治、管理自己、保护家园。”吕植说。
关于网站  触屏版  
09/25 11:27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