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流血流浓 呼唤拯救
日期:2008-06-28 16:26  点击:211

以前汾河的两岸有许多的泉水,而现在这些泉水全都干枯了。汾河中游太原上兰村段,在1998年以后基本断流

  “完整的汾河,应该是一条纵贯山西700公里,贯穿多座大小城市的河流。实际上,这样的汾河已经不存在了。现实的汾河,是一条干涸的、污染的、呈现着环境灾难和生态危机的破碎的河流,是一条正在流血、流浓,一条呼唤拯救的河流。”山西省环保局宣教中心主任李景平平静中又显悲凉地对记者说。

  虽然历史的汾河我们已经看不到了,但在遥远的文学辞赋之中,我们还能看到汾河的“前世”。汉武帝刘彻在他的《秋风辞》里描述汾河:“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唐代诗人李白在他的《太原早秋》中借汾河抒情:“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谈起汾河的历史,李景平向记者介绍了多个古时赞美汾河的诗篇,然而现在,这些只是我们梦中的汾河了。汾河之所以会变成如今这个模样,还要从70年前说起。

  大伐林木

  当年日本人砍树修铁路

  管涔山属吕梁山脉,为贯穿山西境内的主要河流———汾河的发源地。管涔山具有巨大的涵养水源能力。一株胸径26cm的树木,年蓄水能力为5立方米,10万亩同径大的树,蓄水能力达5000万立方米以上,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库。管涔山现在森林面积(包括宁武和东寨)94万亩,假如都能达到同径大的树,那么,就相当于9座中型水库,蓄水4.5亿立方米,超过现在汾河一库的蓄水能力。

  1937年后,日本人对管涔山上的木材大肆砍伐,用于修建铁路。当地的老人回忆说,抗战前山上还有几人合抱的大树,战争结束就再也没有了。而在此期间,汾河的水量骤减,以前放木排能一直流到太原,抗战结束后,就再也没有看见过放木排的了。

  新中国建立后,一方面国家进行植树造林,另一方面又成立管涔山林业局,每年大伐林木。当时7个林场,其中仅高桥洼林场一年就是50万立方米的伐木指标,而1立方米木材大约需要7棵树。如此大规模地伐林木,致使上游水量急剧下降。

  此后,大炼钢铁、大开荒,植被遭到破坏,蓄水能力大降,水土流失严重,汾河水量也随之递减。

  修建水库

  拦河大坝“忘记”了生态

  由于汾河水量递减,山西开始大修水库畜水,用于生活和农业用水。1958年7月汾河水库的动工兴建。最初,这座水库库容7亿立方米,相等于13个十三陵水库,主要向太原市提供用水,同时用于农灌。

  而自上游汾河水库的建成直接导致了汾河水生态的致命性破坏。李景平主任说,当时仅考虑到了生活、工业、农业用水,却没有考虑到生态用水,导致下游生态平衡被破坏。由于水库截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河道干涸。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汾河流域水库大坝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现在仅中游就有位于上兰村的一坝、位于清徐的二坝、位于平遥的三坝。其他的干渠、支渠、电灌站、水井更是不知有多少。水库大坝建设的目的就是拦流截水,一坝地区的问题解决了,下游没水,再建二坝、三坝,如此循环,破坏了原有的水系,也破坏了原有的生态。

  没有了水,汾河中下游地区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李主任说,没水造成生态气候循环规律的严重失衡,地下水位也开始下降,到上世纪80年代,汾河沿途的很多泉水都干涸了。

  河道断流,地上的水少了,蒸发到天上的水也少了,这样降雨也少了。以前汾河两岸有许多的泉水,而现在这些泉水全都干枯了。据老人们讲,在上兰村有个著名的烈石寒泉,这里的泉水流量特别大,水特别甜,但是现在一点水也没有了。还有著名的晋祠难老泉,也干枯了。

  而到了太原、晋中两地,河道断流的情况更为严重,几乎没有一口泉水,没有一条活水。留下的只有阳光曝晒下的河道中的鹅卵石。

  开采煤炭

  每年破坏15亿立方米水

  与此同时,山西煤炭资源大量开采,对汾河水的影响更是加剧。在李景平的研究中,山西大工业的崛起对于汾河是致命一击。山西的煤炭开采,把地下打得千疮百孔,形成了数不清的漏斗地形,宝贵的地下水加速流失,地表更为干旱,泉流衰竭加剧;另一方面,大量高耗水工业区的兴起,导致用水量剧增。

  开采煤炭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产生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山西带来极多的困扰,尤其是对本来就紧缺的水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山西的煤田普遍具有水煤共生的特点,水在楼上,煤在楼下,采煤直接导致了含水层破坏,水量漏失,水质污染,同时还引起地面塌陷、水位下降、水井报废、泉水断流等灾难。

  据测算,平均每开采一吨煤就要破坏2.48立方米水资源,全省按每年6亿吨煤炭开采量计算,仅煤炭开采每年就要破坏15亿立方米左右的水资源。

  由于地表水源供水能力不足,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多数大中城市、乡镇、工矿业和农业灌溉的发展用水都是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供水。无节制地取用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在太原上兰村附近,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取用千米以下的地下水。部分地区的水井深度已经达到600~1000米,仅农村吃水井超过700米的就有2000多眼。

  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五大盆地超采面积约6561平方公里,占五大盆地总面积的25%。太原、大同、运城、晋中等市都出现了区域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

  工业废水

  铺个管起名“排污工程”

  除煤炭的大量开采,进入80年代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也同时加速,一大批焦化、洗煤、冶金、造纸等企业,开始向已干枯断流的汾河内排污,汾河干了,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则鸠占鹊巢。

  李主任说,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河东的运城,曾经是汾河的入黄口,然而如今,在那里,人们已经找不到汾河真正流入黄河的地方。汾河实际上已成为一条污水奔流不到头的死河。

  现在汾河水的问题不仅是除了汾河水库以上80公里的河段尚有清水外,中下游河道已没有源生水,更严重的是即使能看到某些河段有小水细水,也是严重污染的污水。沿线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的排污就是直接把污水排进汾河。

  晋祠泉水天下闻名,梁衡一篇《晋祠》更是让人们向往那泉水潺潺的美景。然而,临近这里的一家太原工业龙头企业,沿汾河打深井,不仅将晋祠的地下水大量吸进,而且把著名的晋泉也吸了过去。从此,晋源区大片的农田再也喝不到晋祠泉水,只能用整个工业区排放的污水来灌溉,当时最有名的晋祠大米,由于被污水灌溉,已无法种植,晋祠大米已名存实亡。

  李主任说,早先人们没有环保概念,以为只要建工厂就要排污,而排污就是直排汾河。上世纪70年代,他到临汾某焦化厂采访,其建设的污水处理工程就是向汾河填埋一个长10里的管道,还取名为“汾河排污工程”。

  生活污水

  省城每天直排15万吨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1989年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汾河水污染防治条例》,禁止向汾河直接排污,强调要领取排污许可证,污水要进行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这一《条例》在1997年、2004年又进行了两次修订,相关条款越来越严厉。

  但到2007年监测断面数据显示,汾河有66%已经成为劣五类水质,自太原以下的水体完全失去了生态功能。造成这样污染的直接原因,便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严重滞后。省环保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全省102个县市区中已建成污水处理厂35座,投入运行25座,10座污水处理厂建成未投入运行。目前在建的28座,还有39个县市区的污水处理厂仍处在前期可研阶段,未动工建设。

  省城每天流入汾河的污水超过30万吨。而污水的处理能力仅能达到50%,这样每天就有15万吨的生活污水全部直排。

  “在流入汾河的污水中,生活污水占到了绝大部分。10年前,在流入汾河的污水中,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比重为4∶6,目前的比例为8∶2。”太原市环保局宣教中心高岗栓说。

  在汾河沿岸生活污水的处理上,太原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显得严重不足。目前,太原市在汾河沿岸仅有2个污水处理厂:河西北中部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7.5万吨;北郊污水处理厂在去年改造后,处理能力提升到4万吨,但由于城市管网不配套,该污水处理厂的实际处理能力只有1万多吨。

  汾河生态

  环境现状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李宝卿介绍,目前汾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降水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增加,引起了汾河中游干流河道断流;工业和城市生活严重依赖地下水开采,农业用水增加,致使地下水严重超采,形成水位急剧下降;工业企业废水排放量大,引起的汾河地表水严重污染;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水平低,中水价格不合理,回用规模小;煤炭等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水土严重流失,植被覆盖率过低,形成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等。

  汾河两岸太原段有13条排污沟

  太原市沿汾河两岸分布的排污沟渠有13条,分别是阳兴河、北涧河、玉门河、虎峪河、北沙河、南沙河、九院沙河、城南退水渠、冶峪沟、风峪沟、许坦退水渠、工农退水渠、北张退水渠。省城的生活污水,主要通过这些沟渠直接排到汾河,汾河这条母亲河最终成为污水的接纳地。

  南沙河等沟渠沿岸没有厂矿,所以排污管道主要负责居民的生活污水。拿南沙河来说,按照设计,南沙河河道应该不流污水,但一些地段不知何时接进了排污口,污水由此直接流入南沙河,随后再进入汾河涵洞,从南内环桥南200米的排污口直接进入汾河。

  太原没有实现雨污分流

  目前太原市还没有完整的下水管网系统,也没有完全实现雨污分流。如万柏林区的西山地区、河西部分地区,小店区学府街以南地区,尖草坪区的向阳店、柴村、兴华街部分地区,居民生活污水均未进入市政管网,被直接排入明渠,这些污水基本上未经处理直排汾河。
 
来源:山西新闻网

关于网站  触屏版  
10/02 11:00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