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没有免费塑料袋用,有的市民竟然直接把垃圾露天堆放在门口,搞得臭气冲天、污水横流。裸露的垃圾,晚上又被老鼠或蟑螂撕碎咬开,不但影响观瞻,也严重污染环境,而且极有可能传染疾病。
面对“限塑令”后的新污染,我们该如何应对?
为何不自制垃圾袋?
目前,由于农贸市场还在“违限”提供薄塑料袋,不少市民前期也储备了一些薄塑料袋,所以,“垃圾问题怎么倒”这个问题还不是很紧迫,可是,随着“限塑”要求越来越严,拿什么装垃圾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需要正视的问题。
记得小时候在我生活的城市,塑料袋还未大行其道,加之城市管理水平低,家家户户的垃圾都是用桶盛装,满了,就拎出去倒进露天的公共垃圾池。住楼房的,每一层都有一个垃圾口,一通到底,倒垃圾时,哗啦一下,垃圾“飞流直下”,直达楼底的垃圾池。那时,垃圾箱、垃圾池的脏乱差,可谓城市最大的“污点”。后来,因实施了上门收垃圾,特别是薄塑料袋铺天盖地的出现,垃圾箱几近踪迹全无,城市卫生也进步了很多。
但与此同时,薄塑料袋又成为另一大公害,废弃的塑料袋时而挂在树梢上,时而飘浮于河流中,极煞风景,更为严重的是,其不可降解性,对土地生态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于“限塑”,笔者举双手赞成。我们不能因为不方便盛装垃圾了,而否定“限塑”,而就将垃圾露天堆放,倒退回原来脏乱差的状况。人类社会应该在不断地否定不文明的行为中走向文明。
拿什么装垃圾,其核心,其实是我们是否应该多拿一点钱去买可降解垃圾袋的问题。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每个月多支出数元,乃至十几元购买垃圾袋,对生活影响微乎其微。即使不愿意支出这笔钱,或者家庭经济困难的,用废旧报纸、画报、纸盒折叠,自制垃圾袋,套在垃圾桶上,将湿的垃圾沥干一点再放进去,是最经济、最环保,也绝不费事的办法。在如何折叠上,我们的社区工作人员应该加以宣传,让大家都能掌握。让我们大家都来做一个对我们的社会,对我们的后代负责任的公民!(闲云)
分类处理减少垃圾
自6月1日“限塑令”实施以来,身边确有不少人抱怨“没有免费塑料袋,垃圾处理成问题”,然而,笔者认为,如果能够对自家的垃圾进行合理的分类,再予以处置,有关部门予以配合,垃圾处理将不成问题。
早在“限塑令”实施之前,笔者家中就一直坚持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包装纸、易拉罐、纸箱等可回收的垃圾,暂时存放在一起,卖给废品收购者;家中人口不多,菜、饭的量较容易估量,看量做饭,再说家中有冰箱,可以将剩余可继续食用的饭菜放进冰箱,较少产生剩饭、剩菜等垃圾,厨房垃圾多为骨头、菜梗等物,用可降解的小规格垃圾袋装入、处置即可;而像电池、玻璃等不可回收的垃圾,一年也产生不了多少;至于一次性的碗碟等,笔者家中有消毒柜,是从不购买的,这就减少了垃圾的来源。这样算来,笔者家中平均每天也用不了一个垃圾袋,而且,可以用卖废品的钱来购买可降解垃圾袋,因此,实行“限塑令”以来,没有免费的塑料袋用,对笔者几乎没有影响。
至于裸露垃圾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需要有关部门与市民一起努力才能逐步解决。笔者的家是小区管理,每天打扫卫生的阿姨都会在垃圾箱内套上可降解的垃圾袋,即便有居民将垃圾直接放在里面,也不会出现污水横流的情况,但这毕竟是市区为数较少的小区管理所能够做到的。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在各个收集居民垃圾的地方设置分类的垃圾箱,引导居民对垃圾形成分类的良好习惯。(清风)
巧用报纸和绳子处理垃圾
国家限制使用塑料袋后,很多市民直接把垃圾扔出去,这样,垃圾散落一地,环卫工人的工作量无形中就加大了。国家限制使用塑料袋的最终目的,是引导民众不使用或少使用塑料袋这种极易污染环境又很难处理的垃圾,所以,环卫工人就不要指望市民像以前那样用塑料袋装垃圾扔出去,原来收集垃圾是简单些,但到了垃圾填埋场,处理起那些塑料袋就比较麻烦了,就是一种倒退。
笔者赞成扔垃圾时不用塑料袋,但也不赞成直接把垃圾散乱地扔出去。散乱的垃圾露在外面,不但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而且容易滋生细菌,吸引蚊子、苍蝇,或是被老鼠叼走,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十分不利,从这个角度讲,使用塑料袋扔垃圾是不好的习惯,直接把垃圾散乱地扔出去也是不好的做法。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什么办法既能把垃圾扔出去,又不致于影响环境卫生和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呢?笔者推荐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或“包”或“扎”,巧用报纸和绳子,对于有气味的的垃圾,或是比较零碎的垃圾,可以用报纸包起来扔出去,对于没什么气味,个头比较大的垃圾,可以捆绑起来扔出去。这样,既把垃圾扔出去了,也不影响卫生环境,环卫工人收集起来也不麻烦,更重要的是,到了垃圾填埋场,报纸和绳子很容易腐烂,也很好处理。
笔者将报纸、绳子用在日常生活垃圾的处理中,感觉很方便,而且使报纸、绳子变废为宝,邻居看了后也纷纷效仿。总之,或“包”或“扎”的方法是个处理垃圾的好方法,大家不妨一试。(练序)
垃圾桶可以帮忙
“限塑令”6月1日实施后,商场、超市等商品零售场所不再为市民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由于“限塑令”实施不到一个月,很多市民家里早前已经积攒了一些塑料袋,用来装家庭生活垃圾,处理生活垃圾,暂时没有问题,但是时间长了,家里的塑料袋用完之后,家庭的生活垃圾该如何处理呢?
办法总是有的。笔者认为,垃圾桶可以帮忙。一般家庭可买3个垃圾桶放在家里,两个是有盖的,一个是没盖的。在处理家里的生活垃圾时,自己可以先进行初步分类,如果是厨房里产生的垃圾(如烂菜叶、蛋壳、鱼鳞之类),以及餐桌上和卫生间里产生的垃圾,就应该放在有盖的垃圾桶,因为这些垃圾容易招惹蚊蝇和产生异味。如果是其它的生活垃圾,如废纸等,则可以放在没盖的垃圾桶。两个有盖的垃圾桶分别放在厨房和卫生间里,没盖的垃圾桶放在客厅里。
在江门,有物业管理的小区,一般都会在一楼的楼梯口放一个很大的垃圾桶,我们可以把垃圾桶提下楼倒在那里。不用塑料袋装垃圾,虽然比以前麻烦一点,但是垃圾桶可以循环使用,就更加环保了。
在没有物业管理的居民区,我们早上起床后就把垃圾桶放在家门口,可以事先与楼道清扫工人打声招呼,让其清理走垃圾桶里的垃圾。只要每天对垃圾桶进行清洗,家里还是可以和以前一样干净舒服的。 (方圆之道)
规范垃圾必须“软硬兼施”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塑料袋作为日常购物最普遍的包装物和盛放生活垃圾的主要家什。自从国务院办公厅的“限塑令”6月1日生效后,免费的塑料袋淡出市场,减少了“白色污染”,但人们生活因一时“不适应”而衍生出新的环保问题——在门口露天堆放垃圾,搞得臭气冲天、污水横流,令人感到十分头痛。
如何解决“限塑令”后带来的新环保问题,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和完善配套措施要“双管齐下”和“软硬兼施”方可奏效。其一是要将塑料袋的巨大危害公布于众,让人们自觉抵制“白色污染”,积极支持“限塑令”的实施。因为许多人只知道塑料是“白色污染”的主要构成,但具体到塑料如何构成污染、有何危害就模糊不清了,这便影响对“限塑令”的理解和遵守,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塑料袋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它为人们带来的便利。民以食为天,而塑料袋直接威胁到人们的餐桌,塑料埋在地下200年也不会腐烂降解,大量的塑料废弃物填埋在地下,会破坏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板结,严重影响庄稼的生长。塑料袋因此成为世界上最糟糕的发明。其二,要完善“限塑令”的配套措施,着力解决生活垃圾裸露堆放的问题。除了提倡垃圾桶、旧报纸等存放垃圾外,有关部门要研发和生产环保型的垃圾袋,作为用来盛放生活垃圾塑料袋的替代品。这种环保垃圾袋的形状、颜色和材料质地只能用来盛垃圾,不会被挪作他用。由社区按每户一日使用一个的数量免费发放,每户按月领用,专门用来盛放生活垃圾。其三,社区要承担监督之责,对随意露天堆放垃圾的住户进行批评教育,对屡犯者在社区内用文明黑榜公布。若不奏效,有关部门可对屡教不改、随意抛垃圾的住户予以处罚。
我们相信,通过深入宣传和配套解决措施,人们定会对“限塑令”产生敬畏,积极拥护“限塑令”的实施,不至于陷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尴尬中。 (崔廷宝)
借鉴先进地区经验
俗话说:以它之长,克己之短。现在限制塑料袋的使用,给城市垃圾处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好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有了处理垃圾的成功经验,不妨借鉴一下。以他山之石,塑己山之玉,也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我们的邻国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他们把垃圾分门别类盛放,生活垃圾单独盛放,其他可利用的垃圾:玻璃的、塑料的、纸质的、钢铁类的,都是分开装的,工人定期上门回收,特别是不用的旧家电,主人要支付搬运费,让回收公司搬走,而且,日本的小孩,从小就从家庭和学校学会了分拣垃圾,养成了合理处理垃圾的良好习惯。虽然程序有些复杂,但是可以保障环境卫生和资源的进一步回收利用。
我的家乡小城,是一个全国卫生城市,环卫部门规定了每天上午和下午分两次倾倒垃圾的时段,然后,环卫工人就会及时清运垃圾。而且街道居委会也会定期定时,在居民楼下的垃圾堆放点和家属楼楼道内喷洒消毒药水,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卫生安全。对于违反规定,“不按城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时间、地点、方式倾倒垃圾、污水、粪便不足一吨的,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超过1吨的,处以每吨200元罚款,实际执罚的金额不得超过1万元。”
虽然限制了塑料袋的使用,一时还觉得比较麻烦,但是却是一个正确处理生活垃圾的良好契机。在家里,可以用几个颜色不同的带盖塑料桶分别盛放各类垃圾,无法再利用的生活垃圾可以每天让环卫工人运走,其它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品攒多了,可以卖出去。(管春晖)
来源:江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