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残缺生命 初涉死亡教育
2016-07-17广东医科大学宁养义工三下乡服务队
 接受残缺生命 初涉死亡教育

“同学们,有遇到过身体残缺的人吗?”

“有,我有个邻居是个聋哑人,他平时都是用手语和大家交流。”

“那你会帮助他吗?”

“会呀,我平时会和妈妈一起去帮他买菜。”

7月16日,广东医科大学宁养义工三下乡服务队到化州市林尘镇尚书堂小学开展的以生命文化教育为主线的义教活动已接近尾声。从最初生命的萌发、感悟美、学会爱、成长中的烦恼、安全教育到体验残疾生活、理解死亡的意义,义教团以宁养义工、医学生两大身份通过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达死亡教育的理念。

眼睛蒙上各种可爱表情的自制眼罩,学生手拉着手,稍弯着背,一步一步地慢慢向前走,义教老师则在最前面拉着学生的手,大声说:“别急别急,大家跟着我走。”原来是通过蒙眼过障碍来体验残疾人的生活,除此外还有蒙眼画鼻子、单脚行走等小组比赛。另外,老师向学生介绍了一些罕见的疾病,比如白化病、红绿色盲、只有24秒记忆等等,在以一名医学生的优势介绍罕见疾病的同时教会学生要尊重、主动去帮助不完整的生命。

死亡一直是人们不敢触碰的雷区,这与保守的传统思想息息相关,要想改变这种观念,需要从孩子抓起,灌输正确的死亡知识,形成积极的死亡价值观。从学生开始进行死亡教育需要特别注重教学方式,如何以浅显宜懂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最深刻的印象,如何从大自然的凋亡自然过度到人的衰落死亡,是义教老师们侧重的关键点。

“死好可怕的。”其中一位学生耸着肩,睁大眼睛惊恐地说。

“是啊,可是我们身边总会出现一些人因为意外而失去生命,或是患上某种疾病而离开了这个世界,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生命,要学会尊重他们。”老师耐心地向学生解释。

作为拥有较多服务晚期癌症患者经验的宁养义工,拥有较大的优势对学生开展死亡教育。作为医学生,在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同时更需要拥有一颗关爱生命的心,在进行以生命文化为主题的三下乡义教活动中,传达的是生命文化理念,提高的是医学生在人文关怀上素养。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