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介绍
14-30-43-89-136072

疾病,向来是痛苦的存在。

而在这些痛苦中,艾滋病无疑是最能搅动个体和社会情绪的。

图怪兽_世界艾滋病日防治艾滋病红色简约公众号首图(4)

来源:图怪兽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首次报道艾滋病病例开始到现在,艾滋病已经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科学以及社会为攻克这一疾病所付出的努力,也看到了人类的无知、恐惧与残忍。

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艾滋病的确夺走了太多人的生命,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艾滋早已跳出了可怖的境况,成为一种可以通过药物控制的慢性疾病。

可即便如此,人们对艾滋感染者的歧视依旧存在,它被妖魔化的传染性和被污名化的感染原因,统治着大多数人的认知。

图怪兽_世界艾滋病日防治艾滋病红色简约公众号首图(7)

来源:图怪兽

在社交平台艾滋话题的评论区,我们总会看到一些这样的评论:

“感觉得HIV基本上都是滥交”

“别谈什么大道理,保命要紧。”

“我不歧视,但是我不会和他们做朋友。”

......

一行文字、一句评论,可能只是说者茶余饭后轻巧地打几下键盘,吐露句心里话。

可对于艾滋感染者,是那样残忍且无奈。

而给予他们这种伤害的,除了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还有身边至亲。

图怪兽_世界艾滋病日防治艾滋病红色简约公众号首图(6)

来源:图怪兽

艾滋感染者安安(化名),在将感染的情况告诉身边人后,邻居不敢和他同乘一趟电梯上下楼、亲戚朋友果断拒绝他来家中做客、亲哥哥不再同他联络、就连父亲在和他说话的时也会不自觉向后退......

在大家的恐惧与疏远中,他只能把自己“锁”得更紧。

安安的境况不是个例,放眼望去,有太多太多艾滋患者正饱受着比疾病更痛苦的精神折磨。

这种痛像一根毒刺,其“毒性”足以毁灭一个生命。

可能有人会说:“连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

事实是,对于活在歧视下的TA们而言,死亡有时真的没那么可怕,活着反而更艰难一些。

图怪兽_世界艾滋病日防治艾滋病红色简约公众号首图(8)

来源:图怪兽

近几年,我国积极推进艾滋病的宣传防治,在法律政策与科学科普下公众关于艾滋病的认知虽然有了一定提升,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是表面尊重。

成文规定不能歧视艾滋,不成文的潜规则里却隐藏着一大串灰名单。

当艾滋迟迟不被社会真正的接纳,我们可曾想到后果会是什么呢?

除了上述艾滋感染者本身需承受巨大的创伤外,每个自以为“事不关己”的人都将尝到恶果。

排斥与歧视会让感染者对自己的病情高度隐藏,从而导致防治工作难度骤增,不仅影响患者及时治疗,还可能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

部分病情公开但遭遇“社会性死亡”的感染者会因精神压力过大而失去理智,引发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

​以上种种都在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一个共同体,当个体生命陷入苦难却无人在乎时,所有生命陷入苦难也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图怪兽_世界艾滋病日防治艾滋病红色简约公众号首图(5)

来源:图怪兽

2025年3 月 1 日是第 11 个世界艾滋病零歧视日,2025年也是全球艾滋病防治的关键节点。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出了“95-95-95”目标,即实现 95%的感染者知晓感染状况、95%确诊者接受治疗、95%治疗者病毒受抑制。

而这,不仅需要医学领域的进步,还需要全社会打破对艾滋病的偏见与歧视。

图怪兽_世界艾滋病日防治艾滋病红色简约公众号首图(3)

来源:图怪兽

当下,全球有130多个国家通过立法禁止艾滋病就业歧视,我国出台的《艾滋病防治条例》中也对艾滋感染者就医、就业等权利进行了明确保障。

部分国家将艾滋病科普纳入中小学课程,如荷兰、瑞典等,通过“病毒生物学+反歧视教育”双线教学,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科学认知......

一系列的举措,彰显出各国对艾滋零歧视的重视与决心,而这项全球行动仍需持续推进,只有全世界不断加大政策优化、科普教育、治疗关怀等力度,才能从根源上改变人们认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艾滋病零歧视”。

图怪兽_世界艾滋病日防治艾滋病红色简约公众号首图(9)

来源:图怪兽

艾滋零歧视之路虽然走得艰难且漫长,但这些年除了国家层面,社会中也不乏为其奔走的身影、呐喊的声音 。

作为中国第一家综合性公益门户网站,广而告之&公益中国网自成立以来就对艾滋防治投入高度关注并积极致力于艾滋零歧视的推动工作。

除相关文章外,还制作了多支优质公益广告,如《珍惜生命 预防艾滋》《积极预防艾滋 享受美好人生》《关注妇女 抗击艾滋》等,其中多部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公益广告片奖、公益广告全国奖优秀奖、中国广告大奖赛入围奖等。

图片2

来源:广而告之公益广告《关注妇女 抗击艾滋》

在第 11 个世界艾滋病零歧视日即将到来之际,广而告之&公益中国网再次发出呼吁:

希望政府、社会组织、媒体、企业和个人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消除艾滋歧视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人们不再被种种不科学的教条或观念绑架而遗忘了活生生的个体本身;

希望人世间的爱深沉且浩瀚,让每个生命的旅程都有温暖可言。

 
PS:科学共识再强调!!!

艾滋病属于传染性疾病,但仅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

握手、交流、共餐、拥抱、蚊虫叮咬等日常行为不会传播病毒。

图片1

来源:克拉玛依中心医院微讯

公益中国,从我心做起。

公益中国网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大公益范畴各类公益事件,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公益网站:http://www.pubchn.com/    E-mail:pubchn@mmia.com

文章转载自公益中国网:http://www.pubchn.com/special/show.php?itemid=461
 
 
 
 
图片报道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