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介绍


刚刚开学,重庆初中历史老师刘东格,发现班上学生使用“唐人”一词,嘲讽同学有“唐氏综合征”。

古训有云,“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

曾经我们以唐人自居,唐朝的繁华盛世,如今遍布全球的“唐人街”,这些都是中华文化最骄傲的印记。

用“唐人”是对别人进行语言攻击,不仅对被攻击者来说是一场霸凌,也是对患病者及其家人的一份伤害,更是对孩子在泛娱乐化中潜移默化的一种荼毒。

不知何时起,一些话悄悄变了味儿……

谢谢,本来是感谢别人的好意,却成了“我真的会谢”“栓Q了(英文Thank you的谐音)”的无语。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50911155056

广而告之公益广告《使用礼貌用语 展现美的形象》

请,本来是希望对方做某事,却成了“请开始你的表演”的反讽。

没关系,本来是不要紧的安慰,却成了“那咋了”“没事哒没事哒”的逃避责任……

有人会说,“网络烂梗”而已,何必紧张,都会随着时间而淡化。

实际上,语言表达是文化和价值观的外化,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我们的文化环境输入什么、价值的土壤滋养什么,那么我们的语言就输出什么。

粗陋的文化环境,必然孕育粗鄙的表达;逼仄的表达空间,难免造成语言的苍白。

过度依赖和滥用这些梗,可能会让我们失去精准、丰富表达的能力。

图片 4

来源:新华社

这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波澜壮阔;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50911174736

来源:抖音@世间万物

这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自若;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50911175054

来源:抖音@世间万物

这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凌云……

如果这些场景,只被一句“绝绝子”“emo了”“泰裤辣”概括,岂不是可惜?

更可怕的是,一些“烂梗”看似幽默,实则低俗;看似自嘲,实则麻木。

年初有个很火的挑战#亲戚问我美甲这么长怎么干活#,很多人跟风文案“当小三的,家务有他老婆做”,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矮化?
 
图片 1

来源:短视频截图

还有“玉玉症”“超雄”“唐”等等,用病症当玩笑的“烂梗”,嘲笑贬低跟疾病作斗争努力生活的人,不仅是一种没有同理心的二次伤害,还误导大众对抑郁症、超雄综合征、唐氏综合征这些疾病的认知,让患者和家属更难得到理解和帮助,这何尝不是一种霸凌和语言暴力?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50911181731 

来源:潇湘晨报

长此以往,特别是对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来说,可能会模糊是非界限,被动接受其中错误的价值观。

诸如此类的“烂梗”还有很多,我们无法让孩子“与世隔绝”,但我们并非对此束手无策。

去年,网信办开展了针对“黑话烂梗”的“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今年,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 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也在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

监管部门持续发力整治的同时,社交媒体平台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把好语言、内容关,不让轻浮与浅薄占了传播的上风。

“网络烂梗”的流行归根结底是语言匮乏、表述低俗的问题,学校只要规范日常表达,提升语言素养,就能增强孩子对网络“烂梗”的抵抗力。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引导孩子方面,我们能做的有很多。

以身作则不用“烂梗”

从自身做起,进行更清晰、准确、丰富的表达,营造好的家庭语言环境。发现孩子频繁使用“烂梗”及时制止,更要带着孩子思考背后的含义和影响,让孩子知道尊重与共情是底线。

引导孩子把书读深读好

通过与孩子共同阅读,学习字词及其背后的有趣故事,引导孩子体验语言的美感,跟孩子分享交流阅读体验,鼓励孩子练笔和思考,让孩子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

带孩子多接触世界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家长可以带孩子走出去感知世界,去经历,去验证,提高他们的判断力,只有识得珍馐,才知糟粕为何物。

巴尔扎克的话:“言谈是衣着的精神部分,用上它、撇开它,就和戴上或摘下装饰着羽毛的女帽一样。”

语言虽无形却很有力量,一个人的修养也会暴露在说话之间。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纷繁的网络中,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温暖的态度。
 

公益中国,从我心做起。

公益中国网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大公益范畴各类公益事件,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公益网站:http://www.pubchn.com/    E-mail:pubchn@mmia.com

文章转载自公益中国网:https://www.pubchn.com/special/show.php?itemid=417
 
 
图片报道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