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寺庙做义工,义工名额变得“一名难求”。
年轻人不仅是做义工,还积极参与寺庙的禅修、拜忏法会等各种活动。
来源:图怪兽
寺庙原本这个中老年人的“天堂”,现在逐渐被年轻人“占领”。网友们调侃这一现象:
“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
“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
“在作为和作用之间,选择了作法。”
“在关系和体系之间,选择了佛系。”
……
1
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有多“离谱”?
过去的中国人信奉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人们坚信靠着自己的双手,能够勤劳致富,能够闯出一片天,然后荣归故里,造福故乡。
这套叙事结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持续支撑着我们的经济高速增长,也让一大批农村孩子义无反顾地离开故乡,奔向城市,创造了巨额的财富。
90后、00后两代年轻人过去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坚信“勤劳致富”、“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
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固化,经济增长的放缓,社会财富的高度分化,“靠自己努力”这套结构好像越来越不灵了。
来源:日剧《东京女子图鉴》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北宋大儒张载曾振聋发聩地呐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当年轻人坚信的读书改变命运,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自己的生存都成了问题时,更谈不上解决天地、生民、继绝学、开太平的重任了,年轻人会怎么做?
他们开始迷茫、焦虑、失落,甚至失望,慢慢改变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很多年轻人表示,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总会感觉一半是内卷一半在内耗。生活中的失控感和时代的随机性,好像一条湍急的河流,人身处其中还总想试图捞住点什么。
用历史大家许倬云先生的话来讲,“这是一个高度物质化和浅薄化的时代,物质繁荣的盛世背后,隐藏着‘自我’意义的精神缺失”。
如何填补这部分的精神缺失?这届年轻人开始“剑走偏锋”。
北京雍和宫限流、杭州灵隐寺手串限购、西安广仁寺排队1公里、南京鸡鸣寺排队半小时才能进……
据携程在2023年初发布的数据来看,中国寺庙门票的订单在2023年初同比增长了310%,其中近50%来自于90后和00后。
来源:韩剧《请回答1988》
其实,大部分涌进寺庙的年轻人,并没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只是到寺庙让他们感到内心踏实、治愈,能够短暂地回归精神的平静和安宁。
当就业、结婚、养育的“三座大山”,在年轻人面前一山更比一山高时,希望能寻求一些其它力量,让人要找个倾泻压力的出口,能从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中解脱。
甚至面对升学考试、工作升职、恋爱婚姻等压力时,年轻人还会网购“爱因斯坦的脑子”。赛博脑子都能上榜年度十大,烧香拜佛也是人之常情吧?
来源:淘宝
网红主播董宇辉谈年轻人自嘲“躺平摆烂”时说,“摆烂的都不愿意躺平,真正摆烂的人是不会说的,早就逃了。”
相信这是更加符合大部分年轻人的真实状态:他们没有摆烂,只是会不定期“发疯”,在这其中想办法治愈自己。
2
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Gap Year
俗话说,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烧香拜佛和到寺庙做义工并不能得到神佛“开后门”,这个道理年轻人也是明白的。
但寺庙的“出世”也的确是和市井的“入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有人在求学、求职不成,或是生活不顺,家事烦心的时候,就需要换一个环境调整心态。与其在家越躺越烦,还不如到寺庙做点利他的、有意义的事。
寺庙义工往往是需要驻寺,和僧人一样早起晚睡,包括上早晚课、诵经、抄经等。即使年轻人听不懂经文,也会精神状态更好,脱离了之前的颓靡和焦躁。
与其说年轻人去寺庙是依靠“玄学”、开始“信命”,不如说年轻人把寺庙当成缓释焦虑的地方,把“烧香拜佛”视为一种安慰剂——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下,我们内心都想通过努力和奋斗,获取一个“上上签”。
来源:图怪兽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Gap Year(空档年)。
欧美高中或者大学毕业后,很多学生会休一个“空档年”,一边打工一边旅行,毕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我们的教育体系里却没有这一说法,但在“压力山大”,“卷王当道”的时代,“空档年”有时或许是必要的换挡时间。
然而,对于中国年轻人而言,旅行花费太大,无论是国内,还是出国的边打工边旅游都不现实。
此时,寺庙义工便成为了一个受欢迎的替代选择,成为他们调整心态、重新规划人生道路的“空档年”。
3
关于成长这一人生的必修课
很多人也在寺庙义工中补上了人生的必修课。
有人戏称几个星期洗了几十年都没有洗过的碗、切了几十年都没有切过的菜、扫了几十年没有扫过的地,更多的人学到了谦恭和纪律。
这都不是来自父母或者老师的耳提面命,而是从内心真的认识到谦恭和纪律的重要。更重要的是认识到爱与付出的真谛,而不再只是专注于索取。
事实上,很多时候,当我们只关注于索取时,焦虑常常如影随形。
不管是学业、爱情还是婚姻家庭,我们往往更注重付出的效费比,总是希望付出能得到相应的回报,甚至是超额的回报。
说到底还是索取,使得读书、爱情和养育都成了苦难行军。
拿得起,放得下,离得开,善于接受,乐于付出,懂得感恩,这本来就是长大成人的最重要标志。
董宇辉曾说“当你成长过程中,能改变的因素,请你全力以赴;不能改变的因素,请你淡然处之。”
来源:东方甄选直播间
到寺庙做义工也是一种淡然处之的生活态度,与其说是消磨时间,不如说是心灵旅行。
结束了义工旅程,年轻人终究须离开寺庙,回归生活。短暂的经历可以暂时让他们脱离苦海,但问题并不会因为逃避而消失。
“上山”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了理清思绪的时间和被宽容的空间,“下山”后年轻人怎么要面对现实问题?
大部分年轻人说,寺庙生活让这个答案更明确了:“还是要靠自己”。
也有少部分年轻人遁入空门,这也是一种人生选择。这个世界上多一些向善的人,总归是好的。
人生漫漫,尽管此刻跌跌撞撞,但只要坚持走下去,必能迎来一树一树的花开。
来源:图怪兽
对于“上班与上进之间,选择上香”的年轻人,你怎么看?
文章转载自公益中国网:http://www.pubchn.com/special/show.php?itemid=251
图片已注明出处,版权类图片获得正规授权,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