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不公正”是偏执
2006-04-11
在生活中,小丽总是觉得别人对她“不公正”,例如老板给同事安排了一些“油水”多的工作,她会质问老板:“为何这个差事给别人不给我?”认为领导偏心;下班晚了见家人都吃过了,她就责备婆婆故意给她吃冷饭,气得婆婆血压直线上升;前不久她因为妇科病住院,从进病房的那天起,她就不停地抱怨医生护士这不对那不好,不停地因为各种小事到医务科投诉,医生耐心的解释她听不进去,弄得大家一见她就头疼。在颇有攻击性的背后,小丽经常觉得伤心和委屈。

  在外人看来会觉得小丽“这种人很难缠”,大家很容易被她敌对的态度激怒,小丽的“抗争”与申辩本意是为了得到接纳和爱护,但客观效果却总是适得其反,原因是什么呢?

  在给她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原来她有着不快乐的童年,五岁时随着弟弟的出生,重男轻女的父母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弟弟身上,从此她在家中感到备受冷落,甚至曾一度被送到乡下的姥姥家抚养,若是姐弟俩闹了矛盾,不论谁是谁非,父母批评的一定不是弟弟而是她。她经常激动地和父母争辩,尽力去维护自己的“权益”,说弟弟的不对,但父母却从不听她的,伤心、委屈和反抗伴随了她几乎整个的童年。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丽的人格具有偏执和自恋的特点,由于童年曾经在父母那里遭受忽视和不公平对待,使得她在潜意识中形成了对世界的一系列消极的假设,假设自己是被别人忽视冷落和遭受不公平对待,于是她总是会不自觉地在生活中寻找相应的“证据”,而对于相反的证据又会视而不见,还会按照她内心歪曲的“心理现实”对别人做出反应,表现为如同小时候在父母面前抗争一样,想通过抱怨和申诉来唤起别人的重视和关爱,可是她敌对的态度反而会使别人对她不好,从而“重演”她童年被父母惩罚的经历,在小丽的心中再次“重温”童年曾经很熟悉的伤心和委屈。这个心理机制,在精神分析里称为“投射认同”。

  如果你发现自己身边的某个熟人是这样的人,当你不得不面对他给你“找麻烦”时,希望你尝试去理解他,他也许并非不可理喻,他只是在用有问题的方式呼唤着被接纳、重视和理解,而你对他包容的态度本身也许就是有“治疗性作用”的。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