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营养过剩时 莫忘饥饿感
2006-04-04

今天上午发言的人很多,会议开得长了,现在午饭的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一个小时。正好我们可以重温一下饥饿的感觉,中国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日前在四川仪陇召开的搞好扶贫开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试点工作协调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大家想一想,如果今天不只是晚吃一会儿饭,而是不让大家吃这顿饭,甚至是一天不吃饭,大家会是什么感觉?

  

    据《人民日报》报道,刘坚说:这些年我们已经淡忘了饥饿的感觉。可是在很多城里人营养过剩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还有2365万人的年人均纯收入在683元以下,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呢。在贫困地区农村,不少七八岁的小孩要冒着风雨,踏着泥泞,跑很远的路去上学。这是今天城市里的人坐在家里体会不到的。

  

    刘坚指出,中共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社会各界反响很热烈,大家都在说这件事。但是也有不少人并不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他举例说,自己在重庆的一个会上曾经了解到,有位企业家到一个贫困村实地考察后深受触动,主动把原计划捐助的10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非常希望更多的人到农村看一看,只有真正了解了农村贫困群体的生活状态,才能受触动、被感动,才能加深对三农问题的理性认识,刘坚说。

  

    他指出,搞扶贫开发,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包打天下,必须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他希望,通过试点工作探索整合力量、整合资金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探索一些新的机制。

  

    他引征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低水平平衡效应理论说,贫困是一个稳定的均衡系统,这个均衡系统仅靠自身的力量是打不破的,必须通过外在的力量。好比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不起书,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长大了就只能干挣钱少的苦力活;营养不足身体就差,生了病家庭就更贫困。这就是贫困的恶性循环。还有贫困地区人才、资金的外流,这些都要靠政策,靠外力来改变。消除贫困,我们既要讲自力更生,又要讲外力推动,这是辩证的两个方面。

 

刘坚强调,贫困地区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消除贫困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不能急功近利。同时,对解决贫困农民的基本需求必须有具体的时限要求,对解决老百姓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看病贵的事,对小孩子读书难、读书贵的事,必须要有紧迫感,有责任感,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

 

                                                                                        【转自中国新闻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