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血养颜妙方
2010-01-21

 

补血养颜是女人不二的话题,谁都希望自己是水当当的美容大王,而不是蓬头垢脸像个七老八十的黄脸婆,这样的话,养好女人的血气就是重点。在冬天的时候,气血不好的人还容易出现四肢冰冷的现象,对学习和工作非常不利,对自己的身体也是一种健康的挑战。快快行动起来,看下我们有什么好招数可以告别冰冷吧。

  各种养颜补血膳食方案、适当的合理运动,以及按摩疗法等,可以助冷肢女安然过冬。

  一到冬天就手脚发冷,晚上睡觉双脚暖不起来……天气降温,手脚冰冷以及腰寒冷肢女又多了起来。在都市女性中,大约五成都会遇到过寒冷现象。各种养颜补血膳食方案、适当的合理运动,以及按摩疗法等,可以助冷肢女安然过冬。      

 

  女性成冷寒症主力军

  在医学上,经常或长期手脚冰凉可称为冷寒症。最近天气降温,不少女性前来就诊。据不完全统计,大约54%的女性都有过发冷现象。也就是说,大约每两位女性中就有一人患过寒冷症。据分析,冬季手脚冰凉更以中年以上女性多见。此外,脑力劳动者要比体力劳动者更容易出现手脚冰凉。

  盲目减肥导致贫血怕冷

  一些爱美的女性对减肥总是乐此不疲,人是瘦了,可低血糖、低血压也随之而来。饿过头致使能量不足不仅可能引起低血糖、低血压,还往往导致血液循环不良,出现疲劳、衰弱。这些成为冬天手脚冰冷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减肥导致的缺铁性贫血也是致冷的一大原因。而压力过大、不能按时吃饭等,也可能引发手足发抖、手指冰冷,但这在事后就能慢慢恢复温暖。

瘦小女性更易感到寒冷

  大部分体型偏瘦小、弱不禁风的女性,其末梢血液循环比较差,容易使体温调节功能发生紊乱。再加上脚趾、膝盖、肩膀、手指等都是运动较多的关节部位,脂肪少,热度容易散失,更容易感到发冷。穿得暖和些是这类女性御寒的上上策。

  还有一些女性临近经期,寒冷感更猖獗,整个人变得萎靡不振,空调房里敷热水袋也不能解决问题,严重影响工作和心情。在月经前、中、后三个时期,可适当摄取适合当时身体状态的饮食。另外,长期吸烟的女性因体内氧气不足,周围微血管易循环不畅,也易产生畏寒感,出现手脚冰凉。

措施得当,抵御风寒

  吃什么不怕冷

  怕冷女性冬季可选温热食物或药材进补,达到御寒作用。有温补作用的食物一般是红色、有甜味的食品,或辛辣味调味品和食物。适合冬天食用的温热食物包括肉类:羊肉、牛肉、虾、海参、牡蛎、鳗鱼、鹿肉、鸡肝等含有丰富脂质和蛋白质的肉品;蔬果:韭菜、青椒、芥菜、甘蓝、辣椒、洋葱、南瓜、荔枝、桃子、芒果、提子、龙眼、葱、姜、蒜等;其他:糙米、高粱、芝麻、松子、腰果、胡桃、栗子等核果类。在烹调或食用寒性食物时,可加入一些热性的葱、姜、蒜、八角茴香、胡椒、辣椒、人参、黄芪、陈皮等调味料或中药材来调和。平时也可用枸杞子、红枣、人参、龙眼肉、生姜冲泡茶水饮用,也能发挥御寒效果。

御寒衣物要充足

  建议在办公室多准备一件薄外套,适当保暖。如果冬天天气太冷,也要加手套和袜子防寒,尤其在睡觉时要注意脚部保暖。因为脚部失去温暖就不易入睡,可穿温暖的棉袜帮助保暖。

多做运动不怕冷

  加强体育锻炼,比如:慢跑、登山、体操等。运动可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改善神经末梢血液流通不足等症状,运动时以微汗为宜。平时加强手部和脚部运动,比如:从夏天开始养成经常搓手的习惯,工作学习闲暇多活动脚腕。久坐或久立的人必须重视工间操,多做手足和腰部活动,以加强血液循环。

睡前泡澡温暖手脚

  睡前泡泡澡和脚,一方面可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暖和起来,还可舒解压力,帮助入睡;洗完澡或是泡完脚,擦干后立刻穿上袜子保温;可用一个水桶里面装入热水、米酒和姜片(热水和米酒的比例为11,冬天在看电视时或下班休息后泡脚,有助改善女性怕冷现象。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