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癌症预防手册
2006-03-30

2000年全球有1000万新发癌症病例,同时有620万癌症患者死亡,占当年全球死亡人数的12%。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3年4月3日发表《世界癌症报告》说,今后数年将是全球癌症高发年份,如各国不采取紧急措施,癌症发病率将增加50%,到2020年每年将新增1500万病例。

 
   防治癌症刻不容缓!

   世界卫生组织的《世界癌症报告》同时说,如果民众普遍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防患癌症于未然的话,则可避免三分之一癌症病例的发生。可见,只要措施得当,癌症是可以早期发现和预防的。那么,应该如何预防呢?请看本刊特别策划——

  6大癌症预防手册

   4月15日至21日是一年一度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而此时的杨康,已经是一个肺癌晚期病人了。记者问他,知道有个肿瘤防治宣传周吗?一脸倦容的杨康摇摇头:“不知道。”记者追问,“那你知道自己为什么患肺癌吗?”“我不清楚,也想不通,”杨康激动起来,“我平时身体挺棒的啊,怎么突然就得肺癌了呢?”

   杨康不知道,但是医生知道。根据医生的介绍,41岁的杨康已经有超过20年的吸烟史。在发现病情之前,他的痰中就时不时的带有血丝了。可悲的是,像生活中的很多人一样,杨康根本没有预防癌症的意识,也从没想到过要去医院检查……

   《世界癌症报告》显示,目前全世界发病率名列前茅的癌症中,死亡率最高的是肺癌、胃癌和肝癌,其致死人数分别占癌症死亡人数的17.8%、10.4%和8.8%。而在我国,危害最大的四种癌症依次是胃癌、肝癌、肺癌和食管癌,4种恶性肿瘤死亡率合计为69.8/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率的73.97%。此外,宫颈癌和乳腺癌是发病率高、对妇女危害最大的两种癌症。因此,我们把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宫颈癌和乳腺癌作为六大最具危害性的癌症,分别邀请专家讲解其预防要点。

  胃癌预防要点

  □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普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佩武

   这些人最易患胃癌:

   40~60岁人群,特别是有吸烟嗜好、不洁饮食以及慢性胃病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疣状胃炎、巨大胃皱裂病等)。

   胃癌的蛛丝马迹:

   1.原因不明的消化不良等症状,而且比较顽固。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食后腹部饱胀及不适感、返酸、嗳气,同时伴有体重下降或贫血。

   2.过去没有胃痛的人,近期内出现反复胃痛;或者以前虽然有胃痛,但近来疼痛强度、性质、发作规律改变,原来治疗有效的药物变得欠佳或无效。

  早期发现胃癌有办法:

   1.高危人群每6~12个月到医院复查胃镜。

   2.对于较长时间食欲不振、上腹疼痛不适者,应注意体重变化及有无贫血。若伴有恶心呕吐,要注意观察呕吐物中是否带有黑褐色内容,同时注意观察大便是否呈柏油状,如发现有体重明显降低、贫血或柏油样大便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易致胃癌的不利因素:

   1.长期吸烟、饮烈性酒。

   2.长期食用熏鱼、腌肉、香肠等烟熏、高盐饮食;长期食用烫食、油炸食品。

   3.肥胖与长期精神压抑。

  警示

  ●胃癌是源自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占胃恶性肿瘤的95%。

  ●胃癌在我国发病率很高,死亡率占恶性肿瘤的第1位。

  ●全国胃癌平均死亡率高达20/10万,男女死亡比例约3:1。

  专家简介

   余佩武,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普通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胃肠道肿瘤的外科治疗及生物治疗。担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重庆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全军胃肠外科专委会委员、重庆肿瘤生物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胃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胃肠外科专业学组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肝癌的预防要点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秉辉

   这些人易患肝癌:

   乙肝及丙肝病毒感染者中35岁或者40岁以上的人群。对于以上人群;在肝癌高发区,宜将35岁以上的人群作为肝癌的高危人群。而在非肝癌高发区,则可将40岁以上的人群才作为高危人群。

   肝癌的蛛丝马迹:

   肝癌早期基本没有任何征兆,中晚期病人容易出现肝区隐痛、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等症状,当出现这些症状时要及时就医诊治。

  早期发现肝癌有办法:

   凡在肝癌高危人群之列的,应每半年到医疗机构做一次防瘤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甲胎蛋白(AFP)检测以及B超检查,如有可疑可进一步做CT或核磁共振检查。

  易致肝癌的不利因素:

   1.滥用输血器具或血液制品,以及未经严格检查消毒的医疗操作,都可能引起乙肝、丙肝病毒的感染,而肝癌与乙肝或者丙肝病毒感染关系密切。

   2.过多摄入黄曲霉素(霉花生、玉米、瓜子等中含有这种毒素)。

   3.常年饮用不洁的水(污水中的藻类毒素有致癌作用)。

   4.酗酒。

  警示

  ●在我国,肝癌的死亡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2位。每年有约11万人死于肝癌,其中男性约8万,女性约3万,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

  ●肝癌的发病率在男性肿瘤中为第3位,仅次于胃癌及食管癌。在女性则为第4位。

  ●我国每年约新增患者11万(男性为80,700人,女性为29,500人),人群发病率为23.7/10万人。

  ●原发性肝癌发病率的性别差异显著,高发地区男女差异达8:1,低发地区为2~3:1。

  专家简介

   杨秉辉,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顾问、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肝癌的内科治疗等,现任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家庭医药》杂志编委及专家团专家。
肺癌的预防要点

  □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正堂

 
   这些人易患肺癌:

   1.40岁以上,特别是50~70岁中老年人,并有吸烟史者。

   2.工矿职工、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及有家族肿瘤病史者。

   肺癌的蛛丝马迹:

   咳嗽 约2/3肺癌病人有此症状。可以是轻度干咳,也可以是严重咳嗽,痰液多少不等。慢性长期咳嗽病人一旦咳嗽性质改变,如变频或出现刺激性干咳,要警惕肺癌。

   咯血 约一半的肺癌病人有此症状。40岁以上的吸烟男子一旦出现痰中带血、血丝或小血凝块,肺癌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这也是肺癌的早期症状之一。

   胸痛 间歇性不剧烈的钝痛或钻痛,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如癌肿侵及胸膜则疼痛较剧烈、持续和固定。

   发热 45岁以上男性烟民长期肺部炎症发热,治疗效果不佳者尤要警惕肺癌的可能性。

   杵状指 亦称鼓棰指,表现为指、趾第一关节肥大,指甲突起变弯,常伴有疼痛。国外报导,21%肺癌早期伴有杵状指,且大多在肺癌手术后消失。

   关节炎 常与杵状指同时存在。表现为游走性关节炎症状,肘、膝、腕、踝、指掌关节烧灼样疼痛,活动障碍,可能出现水肿和胫骨、腓骨骨质增生等,在肺癌手术后疼痛可以消失。

   男性女乳 指男性的乳房一侧或双侧增大如女性。日本学者阿培等调查267例肺癌,发现其中出现男性女乳者占7.5%,常易被忽视,甚至误诊为单纯乳腺增生而被手术切除。

   多发性周身性肌炎 约85%先于肺癌典型症状出现,表现为进行性周身无力,食欲减退,加重时可行走困难,卧床难起。

   早期发现肺癌有办法:

   1.高危人群应列为肺癌重点普查人群,每半年至1年检查1次。

   2.中老年人尤其是嗜烟者,如出现上述可疑症状,应及时去医院作胸部X 线照片或CT等检查。值得注意的是,约有15%的肺癌病人早期完全没有症状。因此,中老年人每年作一次胸部X线照片检查,对早期发现肺癌有积极的意义。

  易致肺癌的不利因素:

   1.吸烟:香烟和烟雾中含有3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致癌物质有40多种,癌诱发物10 多种。吸烟量越大,时间越长,肺癌危险性越高,国内有研究认为吸烟指数(即每日吸烟支数乘吸烟年数)在400以上者,或每日吸烟超过20支的45岁以上人群,均被认为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2.职业因素:流行病学、病因学和实验证实有致癌特性的物质有:无机砷、石棉、铬、镍、煤焦油、二氯甲醚、氯甲醚、氯化乙烯等。而在职业环境中接触上述致癌物质又吸烟的人,肺癌危险性进一步增加。

  3.空气污染:随着工业的发展,许多致癌物污染大气的程度愈加严重。在室内通风不良情况下燃煤取暖或烹调食物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而烹调油烟及室内煤烟可能是女性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肺癌发病率的城乡差别也提示大气污染与肺癌的发生有关。

  4、电离辐射:暴露于氡及其子体产生的射线环境内的矿工,肺癌的危险性增加。

   5、其他危险因素:既往患肺结核等肺部疾病。

  警示

  ●肺癌占世界癌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首位,而中国的肺癌发生率是世界第一。

  ●肺癌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近年来女性发病率上升特别快,使得男女两性发病比例逐步缩小(约为2∶1)。

  ●中国肿瘤专家预测,在今后二三十年里肺癌的发病率则将继续急剧上升,并在近期内成为中国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专家简介

   陈正堂,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全军肿瘤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20余年,主攻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尤其是肺癌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重庆医学会肿瘤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全军医学会肿瘤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理事及重庆抗癌协会理事。

  食管癌的预防要点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教授 黄象谦

   这些人易患食管癌:

   在我国,60~70岁的老年男性,在北方地区或农村生活并有吸烟史、饮食习惯不良、有肿瘤家族史者是食管癌的高危人群。

   食管癌的蛛丝马迹:

   吞咽困难是食管癌最早的信号,一般情况下病人可有如下感觉:

  1.进食较干食物时,觉得食物在食管某处有短暂停留,有时好像食管内有吞咽不完的食物,这种梗噎感可以不治而愈,但数日或数周后往往重复出现。

  2.常常觉得有某种东西贴附在食管壁上,吞咽不下。

   3.进食时胸骨后有轻微不适或疼痛。疼痛较短暂,有时仅持续几秒钟。吃粗、热或刺激性食物时,疼痛加重或持续时间延长。

   4.吞咽时经常嗳气,并且有上腹部饱胀感。多见于食管上段癌。

   早期发现食管癌有办法:

   最重要的是注意食管癌早期吞咽困难的征兆,在发现征兆后要及时到医院做相关检查,例如食管镜、食道钡餐、X线透视或者拍片等。

  一般来说,食管镜检查能够见到早期很小病变,取活检可以精确的做出病理诊断。

   易致食管癌的不利因素:

   1.过多进食含有亚硝胺的食物,如腌菜、咸鱼、咸肉等。

   2.长期进食发霉的食物、粮食等被真菌污染的食物。

   3.长期吸烟(每天至少吸一包烟,连续5年以上)、酗酒(每月至少一次喝3两以上白酒)。

  警示

  ●食管癌是常见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占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4位,农村的第3位。

  ●食管癌一般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例为2:1。

  ●据我国流行病学资料,食管癌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占24%~61%,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食管癌具有明显遗传背景。

  ●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食管癌,而我国又是食管癌的高发国家,也是食管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全世界每年食管癌新发病例约31.04万,而我国占16.72万。

  专家简介

   黄象谦,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科教授。原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和消化系统疾病协学会常务委员,天津内科学会主任委员。现任《胃肠病学》、《胃肠病学和肝病学》、《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等期刊顾问,《家庭医药》杂志编委及专家团专家。

  宫颈癌的预防要点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建衡

   这些人易患宫颈癌:

   20~55岁女性,55岁以后宫颈癌发病率下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卫生习惯等因素,宫颈癌也盯上了年轻女性,发病年龄出现低龄化的趋势,已严重威胁到中青年女性的健康和生命。

   宫颈癌的蛛丝马迹:

   阴道流血:年轻患者常表现为接触性出血,发生在性生活、妇科检查及便后出血。出血量可多可少,一般根据病灶大小、侵及间质内血管的情况而定。早期出血量少,晚期病灶较大时表现为大量出血,一旦侵蚀较大血管可能引起致命性大出血。老年患者常表现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

   阴道排液:阴道排液增多,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汤样,有腥臭味。晚期因癌组织破溃,组织坏死,继发感染等,有大量脓性或米汤样恶臭白带排出。

   早期发现宫颈癌有办法:

   凡是35岁以上的已婚女性,应每年做宫颈细胞学涂片检查一次,如果能及时发现,宫颈癌的治愈率几乎是100%。所以,定期检查对早期发现宫颈癌而言非常重要。

   易致宫颈癌的不利因素:

   1.性生活过早 (18岁以前发生首次性行为)或紊乱、早婚(20岁之前结婚)、早孕育、密孕产、多孕产等。

   2.性病史、宫颈慢性疾病等因素。

   3.长期吸烟。

   4.男性因素。男性阴茎的包皮垢是引起女性宫颈癌的一大因素。此外,若男子有多个性伴侣,或患有阴茎癌,或其性伴侣中有宫颈癌患者,那么该男子的其余性伴侣患宫颈癌的危险性则大大增加。

  警示

  ●宫颈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宫颈癌每年新发病例为45.9万,而我国则为13.15万,约占新发病例总数的1/3。

  ●全球每年约有20万妇女死于宫颈癌。在我国,每年约有5.3万人死于宫颈癌,居女性癌死亡的第2位。

  专家简介

   孙建衡,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妇科肿瘤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先后发表临床科研论文80余篇,多次获国家级杂志、肿瘤大会优秀论文奖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及肿瘤医院科技进步奖及医疗成就奖。参与撰写著作10部,主编了《妇科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学》等书籍。

  乳腺癌的预防要点

  □ 广西医科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步坚

   这些人易患乳腺癌:

  1.有乳腺癌家族史,特别是母亲或姐妹曾患乳腺癌者。 2.月经初潮过早(12岁以前)或闭经过迟(52岁以后)。 3.40岁以上未孕或第一胎足月产在35岁以后。 4.曾患一侧乳腺癌者,其对侧具有高危因素。 5.乳腺增生人群中有2%~3%的人会发生乳腺癌;乳腺增生人群比正常人群乳腺癌发病高3.4倍。 6.做过过多X线胸透或胸片检查者。 7.曾患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子宫体腺癌者。 8.肥胖患者,尤其是绝经后显著肥胖或伴有糖尿病者。威胁到中青年女性的健康和生命。

   乳腺癌的蛛丝马迹:

   1.乳房包块:是乳腺癌的最常见体征,约80%以上的乳腺癌患者因此来就诊。这种包块与乳腺增生包块不同,常为单个,形态不规则,质地相对较硬,活动不大好,大多无疼痛,与月经周期无多大关系。为了不错过早期诊断的机会,应当把任何一个无痛性的乳腺包块看成是乳腺癌的早期信号,立即到医院就医。

   2.乳头湿疹:乳头或乳晕处的皮肤表皮脱屑、糜烂,呈现湿疹样病变,而且病变部位大多不痛不痒,长久不愈。

  3.乳头溢液:非哺乳期的妇女,突然发现单侧乳头有乳汁样、水样、脓性液体溢出,特别是有血性液体溢出时更要提高警惕。凡年龄在50岁以上的妇女,发现乳头有血性分泌物者,60%以上是乳腺癌患者。

   4.乳头皱缩:发生在中央区的乳腺癌可以引起乳头回缩、偏位或固定,如发现双侧乳头不对称应及时进行检查。

   早期发现乳腺癌有办法:

   肿瘤防治专家推行了一套自我检查的方法,目前认为是妇女早期发现乳腺癌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20岁以上的女性,最好能坚持每月以此法进行一次自我检查,以此养成良好的自我保健习惯。此法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站在镜前,两手上举过头或自由垂下,观察两侧乳房形状是否平整对称,有无凹凸不平;乳头是否有糜烂、分泌物和皱缩。

   第二步:仰卧,左肩稍垫高,左手放在头上。然后伸出右手,以乳房内侧与乳头为中心,触摸左侧乳房各部分,注意有无硬结、肿块、疼痛点,尤其注意上外侧部分,触摸时注意手要平面移动,不要将乳房捏起,以免造成假象。同样方法用左手触摸右乳房。

   第三步:注意双侧腋窝和锁骨上窝,触摸有无肿大的淋巴结。

   易致乳腺癌的不利因素:

   1.过多摄入脂肪含量偏高的食品。

   2.经常喝酒、吸烟。一个年轻妇女每周饮酒3~6次,每次按250毫升的啤酒或185毫升的烈性酒计算,其日后患乳腺癌的危险将增加30%~60%。

  警示

  ●全球每年约有120余万妇女患乳腺癌,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

  ●亚洲乳腺癌发病率明显低于欧美,但中国主要城市10年来乳腺癌发病率上升了37%。沪、京、津及沿海地区是我国乳腺癌的高发地区,以上海最高,乳腺癌发病率是女性恶性肿瘤中的第一位。抽样调查显示,天津、北京、哈尔滨、武汉等地的发病率都占到当地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或第二位;而死亡率都为女性恶性肿瘤的第四第五位。

  ●乳腺癌主要发生于女性,男性少见。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为男性的近百倍。

  专家简介

   唐步坚,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妇科肿瘤研究数十年。现任广西医科大学校长、广西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肿瘤临床协作中心(csco)常务委员、广西抗癌协会理事长。1994年荣获“广西优秀专家”和人事部“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家庭医药》杂志编委及专家团专家。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