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网瘾专家对话网游研发少年
2006-03-27
陶宏开:网络文明爱心大使,著名素质教育专家,著名网瘾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一个60岁的老人,从2004年5月到现在,已经走了全国十几个城市,举办各种讲座,从不求什么回报。他曾帮助300多名沉迷网络游戏的网瘾少年回归正常社会。2004年5月,因主动帮助网瘾少女戒除网瘾而在社会上引发了一
场声势浩大的“挽救上网成瘾者行动”,全国反响强烈。     

    彭海涛:一个小学三年级开始打任天堂的21岁少年,为了设计网游,他在大学一年级时选择退学。2002年他成为成都网络游戏“疯狂坦克”比赛冠军,投入850万元研发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3D网游《传说》,北京晶合时代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以2000万元人民币买断了该游戏的经营权。2005年,他开始进入四川外语学院学习英语,准备出国学习网游设计。     

    一位致力于将少年从网络游戏中解脱的长者,一名沉迷网络游戏,继而研发网络游戏的少年——人生阅历相差四十年,追求的事业似乎针锋相对,知识结构见识能力难以类比——近日,二者在重庆“Face to Face”,气氛融洽,观点却时而相合,时而迥异。     

    焦点一:网络游戏的发展是把握“度”?还是征收网络游戏高额税

    彭海涛:“从计划设计网络游戏时起,我就开始调查这些网游迷,在与成百上千的游戏玩家交流之后,感觉大家‘上瘾’的原因不外乎游戏中的认同感、隐秘感和刺激感。”     

    “这种吸引力是一般人难以抗拒的。”彭海涛先将话题引向记者:“如果有一款逼真的网络游戏,让你去一个国家当公主,你也会陷入网游无法自拔。”     

    “如今城镇的孩子从小学起,没有玩过游戏的几乎没有,大家认为,玩游戏不仅仅是玩,也有其他智力活动和游戏技术问题含在里面。所以青少年玩游戏,他们获得了快乐,比如迷茫时期的思考,胜利时候的喜悦。玩上了网络游戏之后,不少青少年又从一个全新的世界里面‘扮演角色’。于是新的挑战,刺激就从中开始。 科学是进步的,现在想要把所有的游戏封掉已经不现实,然而青少年‘上瘾’必然会耽误学习,所以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玩游戏的青少年控制在一个“度”的范围里面,也就是让青少年既“玩”了又学了。 很多家长发现了自己儿子专长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和禁止,因为孩子喜欢的东西,恰恰是他发展的一个方向。”     

    彭海涛有一个“富爸爸”,从父亲那里,他得到800多万元资助。这笔巨款帮助他招兵买马成立网游设计公司,并开发出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3D网游《传说》。这也成为他与普通网游迷的明显区别。     

    陶宏开说,彭海涛不但具备游戏的天赋,而且父亲是亿万富翁,能够支持他开发网络游戏,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太少太少了。关于游戏的话题,应该关注更多没有天赋家里也没有钱的孩子。从网络游戏精英会的统计数据则表明:全国网络游戏玩家一共2000万人,其中19-25岁的占59.5%。武汉的统计发现,17-20岁的网络游戏者占70%。在我国,23岁以下的年轻人一般都是“低收入、无收入群体”,其中不少还是大中专、中小学学生。网络游戏对我们祖国未来一代带去身心上的负面影响,已经到了不能容忍、亟需解决的地步了。一方面是网游公司的暴利,另一方面是网游给社会(尤其是心智未完全成熟的年轻人)带来诸多难题。对网络游戏征收高额税应是铁板钉钉的事情。     


焦点二:批判网游,还是改变网游? 

    我国青少年网瘾比例达13.2%,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着网瘾倾向。其中,男性青少年网瘾比例为17.07%,女性青少年网瘾比例为10.04%。上网成瘾的群体以男性为主,初中生、失业或无固定职业者和职业高中生等群体比例较高,网瘾群体上网目的以玩网络游戏为主。——《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     

    陶宏开:不健康的网游使健康少年的现实角色模糊

    面对年轻的网游设计者,陶宏开教授和以往讲座时一样平和、认真。刚由机场赶到酒店,陶教授便与等待多时的彭海涛热情交谈。话题从天津网瘾少年以独特飞天姿势跳楼身亡的事例引起,他认为,不健康的网络游戏 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了严峻问题:     

    首先,网络游戏的虚拟性使青少年现实角色模糊。网络游戏可以使玩家在虚拟世界中自由选择扮演角色。青少年容易上网成瘾,是因为很多家庭让孩子从小养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进学校以后,学校是一个高压式的强制性的学习、应试的教育,一下子感到很大的学习压力,从家庭到学校很大的反差,这个时候父母配合学校,这个强烈的反差导致孩子厌学。所以孩子总是躲避到网络游戏中去,那是一片自由的天空。 网络上想怎么做怎么做,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一切在网上能够得到。     

    其次,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集体狂欢和集体上瘾。“游戏成瘾”是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成长最大的弊端。其主要表现是:过分依赖网络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有时候到了“没有游戏就天崩地裂,人没法活”的地步。     

    再次,玩暴力游戏的未成年人比其他未成年人更具有暴力倾向。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产生欺诈、偷盗甚至对他人施暴等行为。目前,因为玩网络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正逐渐增多。     

    最后,沉湎网络游戏造成青少年多种生理疾病的发生甚至猝死。长期爱好网络游戏的玩家的“职业病”有:假性近视、腱鞘炎(鼠标手)、颈椎病、骨质增生、神经衰弱、失眠、胃溃疡和胃萎缩。一般的游戏玩家也易陷入轻度焦虑、上火和口腔溃疡等生理病症。在医院接收的青少年患者中,由于沉湎网络游戏而引发各种生理疾病就诊的比例不断上升,一些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病症也出现在沉湎 网络游戏的青少年身上。     

    目前流行的网络游戏多数不健康,这些网络游戏危害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陶宏开说着有些疲惫。


彭海涛:“重新设计网游,让市场制定网游生存法则”     

    习惯沉默的彭海涛面对陶教授有些激动,他急着结实:网络游戏是没有优劣标准的虚拟世界,鱼龙混杂,不良游戏对少年的影响使社会对网络游戏存在偏见。在标准缺失时,应依靠市场决定网络游戏的优劣。

    游戏其实并不全是毒害青少年的。彭海涛认为,自己在玩网游的过程中,不但没有染上网瘾,反而找到了事业的目标。他说,当他念初中的时候,成天迷恋于一款叫“海盗船”的游戏,这款游戏是购买自己的一只船,从英国出发周游世界。当时只有14岁的他觉得十分新奇,玩了半年后,他大大地丰富了船舶的知识,而且闭着眼睛能背出世界地理里面的许多航海路线,许多的国家港口。就因为这个游戏,丰富了大量的地理、船舶知识。以前他的外语不算很好,但是在高中的时候玩上了一款美国游戏叫“UO”,游戏是全英文版本的,他为了玩游戏,不得不天天查词典,翻译里面的意思,然后才能继续玩下去。他玩了一年下来后,英语成绩大大提高,掌握的单词量也十分多。所以,彭海涛觉得完全可以设计制作一些健康、趣味性的游戏来吸引青少年,既让他们玩,也让他们学,而且效率还非常高。     

    “我在设计网络游戏时,主要考虑游戏的美术、情节、功能三方面。当然首先要我自己喜欢。”彭海涛说,网络游戏开发设计企业首先在开发产品时应增加操作性,使机械地挂机成为不可能,从而降低游戏对用户的身心伤害;其次,鼓励发展国产游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元素;最后,是家长参与进来,进行配合,当家长反映游戏影响了孩子正常的生活、学习时,可以向网游公司申诉,公司可对孩子的游戏账户进行限制。彭海涛希望通过以上三条措施改变社会对网络游戏的偏见,这些措施将首先从他设计的《传说》中开始。  

    戒网瘾专家与网游研发少年“PK”的关键词为“网络游戏”,但他们同时也一致认为,网络游戏并非网瘾的唯一成因,单纯针对网络游戏的“制裁”并不能对堵住青少年网瘾的“恶源”。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日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多的娱乐性上网活动易使青少年上网成瘾,通过鼓励青少年网民合理利用网络的多种用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青少年上网成瘾。 这项调查通过对非网瘾群体、网瘾倾向群体、轻度、中度和重度网瘾群体的比较发现,网瘾形成过程中娱乐性目的呈逐渐增强的趋势,且娱乐性活动和实用性活动之间的差别也在逐渐加大,而重度网瘾群体在娱乐性活动的表现比实用性活动要明显得多。 调查显示,在青少年接触网络之初,由于网络技能较低等原因,上网活动比较单一,不太容易上瘾;但是,由于青少年喜欢新鲜事物,而且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尝试网络的各种用途,接触的网络活动会越来越多。  

    曾最早下定义并描述“网络上瘾症”的社会学家、美国网络上瘾中心执行主任金伯利·杨博士在她的报告《应对校园网络上瘾》中分析说,青少年学生沉溺网络的原因还包括:校园中几乎无限的免费上网机会;大量的课余时间;网上行为没有监管或控制;逃避学习压力;与社会疏离等等。

    这位学者建议应该五管齐下帮助学生戒除网瘾:首先要让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了解青少年学生上网成瘾的危害,让他们在学校里更好地规范和管理学生的上网行为;其次,在健康教育计划中引入有关“网络上瘾症”的内容,让学生能像防范酗酒危害一样预防网络上瘾;第三,一旦发现学生有网络上瘾的苗头,就应该多加疏导,并鼓励学生找专业的顾问解决问题;第四,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多参加校园团体和社会活动,避免与社会生活疏离;最后,应该围绕互联网这个主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让他们知道网络的益处和副作用。

    金伯利·杨指出,上网成瘾的恶果不可小视,网瘾会导致青少年学生缺乏睡眠和体育锻炼,学习成绩下降,与朋友关系恶化,不参加团体活动等。患有网瘾的学生一旦成绩急剧下降,往往很容易逃学、退学甚至离家出走;如果流落到社会上,其命运更加难以预料。

文章来源:光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