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游中的休息与饮水
2006-03-24

文章来源:人民网

在外旅行途中的休息同样要讲究方法,而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这是一个科学的休息原则。中途休息一般应是长短结合,短多长少。长短结合,即短时间的休息同长时间的休息应保持一个合理的度。短休息:是途中临时的短暂休息,一般时间短(控制在10分钟以内),并且不卸掉背包等装备,站着休息为主。这种休息可以多一些,但时间短。长时间的休息在平路旅行一般2小时一次,一次可在20分钟以内,休息时应卸下所有的负重,先站一会后才能坐下休息,不要马上坐在地上。休息期间,可以自己或者相互按摩一下腿部(尤其是小腿)、肩部、颈部等部位的肌肉。同时可以活动一下四肢。休息是积极的,而不是躺倒休息。

  饮水原则:人体的新陈代谢离不开水,在运动中由于出汗蒸发,人体的需水量比平常多,及时的补充水分是必要的。但同样要掌握一个度,出现口渴时,应适当的忍耐一下,不要一渴就喝,每次喝水最多一两口就足够了,不要猛喝,过量的水只会加重心脏的负担。科学的饮水应当是适量到人体基本需求即可。

  水源可以是自带的饮水,如白开水、茶水、运动饮料等,途中一般不要喝啤酒、含糖份多的饮品。暑天可以预备一些消暑饮料,如酸梅汤、橄榄汤、酸角汤等,它们即解渴,又达到消暑作用,但这些饮料的浓度要低一些。
饮用天然水源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察明水质状况,死水(无进出口的湖泊、水塘、水库)应当特别注意,如果水域面积大,并有水生动植物生长,且水质清,无污染,就可以饮用。流水并非都可以饮用,有些河流、溪流由于遭受上游的工业或生活污染,水质已经变差。如果无净化措施就不要直接饮用。另外,有少数林里的溪流,表面看上去是清澈的,但它们可能包含有一些动植物腐烂生成的细菌、病毒等。有些泉流同样可能包含有一些不适合人体吸收的矿物质及化学成分。在饮用前可以通过眼观(纯净)、鼻嗅(无味)口尝(无异味),即可饮用。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