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星岛网讯】
在中国,因为孤独抑郁而患有行为问题的儿童越来越多,这已经开始引发人们的忧虑。15岁的封涛备受学习困扰。就在一周前,因心情抑郁而要跳楼的他被父母拉了回来。对封涛而言,他没有周末。即便在春节,父母也只在除夕和大年初一给他放了一天半的假。其它时间,他除了上学就是在补课。
从上初中开始,封涛的脾气变得暴躁,经常失眠,食欲时好时坏,经常摔砸家里的东西。但父母并未因此给他减轻学习的压力。
封涛认为自己是台机器,没有生命,不为自己活着,他认为结束生命是一种解脱。
在儿童期,这些行为问题常常属于家庭范围内的调节和适应困难,因此往往与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密切相关,体现在抚养﹑教育﹑管理等方方面面。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五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而在中国目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状况也非常严重。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告诉本刊,中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达到21.6%至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这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包括三部分组成。首先是重度精神病症患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等,这部分所占比例很低;其次是精神障碍患者,这包括常见的多动症、儿童抑郁症、儿童孤独症、儿童焦虑症等;第三则是一部分精神疾病高危人群,所谓高危人群是没有达到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但是已经开始具有其中的一些症状表现,如果任其发展则会转变为病症。
三千万儿童,尽管这个庞大的数字已经让人忧心忡忡,但实际情况可能远不止此。“三千万是最保守的估计,实际人数可能扩大到五千万。”刘津说。2005年上海市妇联所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中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达21%至32%。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从1984年以来,对北京市某些城区的小学生作过四次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调查,1984年为8.3%,1993年为10.9%,1998年为13.4%,2001年则增长到18.2%。尽管这四次调查在选择区域时前后有所变化,但它所反映的增长态势无疑是严峻的。
这意味着,如果以以上比率推算,在中国3.4亿儿童青少年中,有近五分之一的孩子正在遭受着心理煎熬,这听起来令人沮丧。
抑郁症往往还是自杀的先兆。因为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以及面对挫折,很多孩子在进入青春期或者步入社会后会产生轻生的想法。目前精神障碍和自杀已经占我国疾病总负担的20%,居各类疾病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