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玉林日报
夏季时治疗冬季容易加重或复发的寒性疾病谓之冬病夏治,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病、寒性胃溃疡、痛经、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可采用在特定的穴位施灸或运用贴药等方法。本报记者此次采访了玉林市中医院针灸科的李小龙医师,详细介绍冬病夏治的具体问题。
什么时间贴敷疗效最好?
三伏天外界阳气最盛,人体腠理开泄,阳盛于外而虚于内,虚寒病患者阳气更虚,此时贴以辛热药物,借助自然界阳热之气,使二阳相加通过腧穴透入人体,冬令时节便可增强御寒能力,故可少发病或不发病。
一般多选择在每年夏天初伏、中伏、末伏贴敷,每次间隔10天。具体治疗疾病时不必拘泥于三伏天,可因人、因地灵活掌握,选择当地天气炎热之时,病重寒重者也可提前贴敷,增加贴敷次数,发病者可随时敷。每年可在夏至时开始贴敷,处暑为结束时间,贴敷次数和间隔时间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一般7~15天贴敷一次。
冬病夏治能治疗哪些疾病?
贴药法是将药物贴附于患者体表局部或穴位上的一种方法。其剂型有膏贴、饼贴、叶贴、皮贴、花贴、药膜贴等。
临床使用较多的是膏贴,因膏贴富于粘性,贴在患处上能固定位置,同时依赖药物发挥药物透皮作用,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的作用,疗效确切,副作用少,患者容易接受,不失为一种安全价廉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一般于每年的三伏天(7~8月份)进行。
根据疾病情况辨证取穴用药物贴敷在不同的穴位,或祛寒外达,或强身健体,或暖五脏,或通经络,适应所有寒性疾患。对于病程短,病情轻的患者,连续贴敷3~5年,即可达到临床治愈之目的;病情重,病程长者,也可明显缓解疾病发作的频率与程度,大大提高生活质量,此类患者可终身贴敷。
药物贴敷后哪种情况效果最好?
药物贴敷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和对药物的耐受程度灵活处理,药物耐受强者可贴24小时,老年人及体质较弱的患者可适当缩短贴敷时间,儿童皮肤娇嫩,只贴6~8小时,或更短时间,个别对药物特别敏感的患者,要严密观察,皮肤出现热辣烧灼明显的不能耐受者可提前去药。
贴敷的最佳情况是去药后局部皮肤潮红,有痛热感,几天后脱一层薄屑,或有细小水泡(即发泡疗法),这样既达目的,又无引起大泡的痛苦。
贴敷药物多为辛香走窜通络之物,贴敷后皮肤发热、充血甚至起泡,这是正常现象,有利于发挥治疗作用。如果水泡较大,应用注射器在无菌操作下抽出泡内液体,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
冬病夏治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
①阴虚火旺疾病、孕妇、皮肤过敏、有疮、疖、痈和破损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不宜采用。
②敷药前患者应洗澡或局部清洗;③贴敷当天避免吹电风扇、空调,当天不洗澡,禁食生冷、辛辣、荤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