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别让抑郁者更抑郁
2007-02-27
一个人如果患了胃病、肝病,亲友会予以关心呵护,服侍左右,患者沐浴着家庭的温暖,在家人悉心的照料下,日渐康复。然而,对大多数抑郁症患者而言,却是另一番境况。

不要指责抑郁的亲人

  32岁的大学教师李玫去年暑假得了抑郁症。病发最初一个月,因严重失眠,她每天早上三四点就到学校的运动场“报到”,晨运的老头、老太太直夸她“爱运动,身体好”,她听了暗自苦笑。而当时,她的丈夫觉得妻子家务也不操持,家里乱得不行也不收拾一下,感觉妻子“怎么变得这么懒”。听到一天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的妻子抱怨“睡不好、失眠”,更觉得一定是她睡得太多才这样的。直到一个月后李玫自杀未遂,他才知道原来是抑郁症让妻子变了样。而另有一位女士患抑郁症已非常严重了,她的丈夫却觉得事情很简单,“想开点”就没事了,不理解且责备妻子为何想不开,把自己弄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许多抑郁症患者如果不是严重到要自杀,家人是不会注意的。”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副教授潘集阳的话令人深省,“这样的患者,每天都能碰上。”尤其是青壮年患者,家人起初更不易理解、谅解。

不要瞎做思想工作

  在不知晓患者是由于抑郁症才变成这副模样时,亲人们会横加指责、抱怨,但一旦得知患者原来饱受着病痛的折磨、痛不欲生时,他们的态度往往会有180度大转变。大多数亲属,都会尽心尽力去帮助、关怀抑郁症患者。然而,很多家属在照料患者时,却往往不得其法,甚至适得其反。

  在某大学就读的小雯得了抑郁症,小雯的妈妈得知后十分尽心地照顾她。同时,也不厌其烦地对小雯进行“心理辅导”,讲人生道理,劝她要“振作点、想开点”。

  “这样做一点意义都没有。”潘集阳说。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常被鼓励“振作点”,但抑郁症患者如能逃离深渊,他们早就抽身而出了。不曾罹患抑郁症的人,往往不能感受患者经历的异常思考与感受,多么令他们苦不堪言。而且,这样的“劝慰”与“关怀”,还会使患者更为自责,增加他们的负罪感,“我怎么这么差劲,还要父母担忧?”从而使抑郁情绪不升反降。小雯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了第四次自杀。

  很多人认为,得抑郁症是由于患者意志消沉、不求上进以及自甘堕落,并认为是患者性格存在缺陷、意志力薄弱所致,事实并非如此。

抑郁症有生物学基础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周东丰认为,“尽管抑郁症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肯定有明确的生物学基础。”

  首先,个体的遗传素质,对抑郁症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遗传方式可能是多基因遗传。有调查表明:同卵双胞胎中,一人得病,另一人患病概率是50%。父母其中一人得抑郁症,子女得病概率为25%0;双亲都是抑郁症患者,子女患病率提高至50%~75%。此外,抑郁症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理变化”,而且中枢神经系统(大脑)有实实在在的病理改变,从这个角度而言,抑郁症并不是“心病”,而是脑病!“每个人都应当对抑郁症有个基本了解,清楚地知道患者是因为有病,才有如此表现,他自己也控制不了,这样才不至于让患抑郁症的亲人在抑郁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甚至等到自杀身亡,才追悔莫及。”潘集阳说。

转自:文汇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