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豆腐市场系列调查之二
2005-07-15
北池头的豆腐坊难道真就塌火了
西安城南北池头村人做豆腐的传统由来已久,自唐以来,历朝历
代,闻名遐迩。西安城内外许多人都把北池头村当作自己放心的豆腐
坊,豆腐也让北池头村人活了个安逸自在。可近年来,放任自流的管
理让北池头村几乎成了黑心豆腐作坊的代名词。
长安豆腐数北池
北池头村清朝以前叫古北池,因地处曲江池的北面而得名,村里
的地下水清澈甘洌,非常适合做豆腐,有说从唐宋以来,北池头村就
是关中百姓最喜欢的豆腐坊。按照一位工商管理干部的考证,村旁大
慈恩寺的和尚从唐朝开始就靠吃北池头村的豆腐打牙祭,据说和尚们
还将此事记录在寺里的石碑上面。
或许从那时起,古长安人就默许了北池头村生产、供应豆腐的龙
头地位。按照北池头村老村主任朱根宣的话说,人老几辈,北池头村
就是以豆腐为生。解放前,北池头村人靠卖豆腐量米面、称油盐,生
活较周边宽松。解放后,国家把北池头村的豆腐坊纳入计划经济体系,
北池头村人按照“来‘豆’加工”的办法,把市商业局调拨来的黄豆
加工成豆腐,再按照国家下拨的计划把豆腐分送到西安市各蔬菜副食
供应网点和丈八宾馆、人民大厦等地,那时,北池头村的豆腐上管招
待外宾的厅堂,下管普通百姓的厨房。
那时,西安人一提起北池头的豆腐,准翘大拇指,名牌!
改革开放后,随着土地承包到户和个体经济的发展,北池头村人
用家传的磨豆腐手艺开家庭作坊的也就越来越多了,到1985年前后,
全村1200多户人家,有将近500户从业于豆腐行当,照北池头村豆腐
生产大户王连富的话说,那时,每天早上村子东西南北的路上都让拉
豆腐的车堵得严严实实的,村里的豆腐坊日加工黄豆将近5000公斤,
四邻八乡的群众都说北池头做的是“露水生意”,意思是一早就把生
意做完了。
北池头的豆腐牌子倒了
由于磨豆腐这个行当技术门槛、资金门槛都较低,在全村豆腐生
意兴隆的同时,缺乏管理的家庭小豆腐作坊也随即大行其道。一时间,
只要有能摆下两张单人床的地方,就支锅起灶磨起豆腐来。不少小作
坊为求得竞争中低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开始在生产过程中掺杂使假,
用霉变劣质豆子加工豆腐。要知道,豆腐的成本除去每斤豆子出老嫩
豆腐光分量上就相差三倍之外,好豆子与坏豆子的差价更是天壤之别,
也就是说,有些黑心豆腐的成本尚不及同样重量的好豆腐的五分之一,
小小一块豆腐也做出了如此暴利。这一来,曾经让西安人吃得放心、
舒心的北池头豆腐好似一下掉进了灰堆里,吃又吃不成,扔又舍不得。
这种状况到2000年以后更加严重。由于对租房户缺乏管理,许多外地
人开始利用北池头村豆腐的品牌效应,在村里租房生产假冒的“北池
头豆腐”,一时间,大量不符合卫生要求、原料低劣、添加剂严重超
标的“黑心豆腐”从这里走向市场。据媒体报道,2002年10月16日,
西安工商人员在北池头村捣毁两非法食品加工点,当时执法人员竟然
从豆腐池里捞出数条小鱼;2003年12月13日,西安市更发动有8家职
能部门共同开展的专项整治活动,媒体用《砸毁西安“最大黑豆腐坊”
,确保市民健康安全》为题报道了这次行动,更让北池头豆腐的声名
狼藉到了极点,从那以后,在许多消费者眼里,北池头村的豆腐已经
成了“黑心豆腐”的代名词。
阵痛过后看新生
北池头村人不珍惜自己传统品牌的行为结出了苦果,近两年,北
池头村口再也不见排成长龙拉豆腐的车队了,曾经红火过多少代人的
北池头豆腐坊竟一下凋敝了。记者了解到,村里至今还在磨豆腐的只
剩20家左右。按照最红火的时候全村豆腐行业每天人均最低收入10元
钱计算,全村近500家豆腐坊、从业人员1000人,每年损失就达365万
元,如果算上品牌效应下豆腐深加工所带来的豆制品附加值,一年10
00万元的豆腐收入从北池头村流走了。
北池头村兴旺了上千年的豆腐行当几乎塌火了。
从先人手里学下一身磨豆腐手艺的王连富,眼看着北池头村的豆
腐叫黑心豆腐糟蹋成这个样子,心痛不已。他暗下决心,要重新扛起
这面大旗。去年,在村上和西安市政协的帮助下,他投入50多万元,
建起了全封闭、一色不锈钢设备的北池头豆制品加工厂。据他说,这
套设备满负荷运转时的日加工能力超过10000公斤黄豆,比前些年北
池头村400多家豆腐作坊加工能力的总和还多一倍以上。现在,每天
他的厂都要为周边的大专院校供应3000公斤左右的豆腐。
在王连富看来,北池头村的豆腐坊不变的是一脉相承的水源,以
及祖祖辈辈心口相传的手艺,急功近利、掺杂使假等抓眼前利益的行
为,不过是难遮望眼的浮云而已,痛定思痛之后,北池头村的豆腐肯
定还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的。今年1月25日,西安市向消费者推
荐了21家豆制品加工放心企业,王连富的北池头豆制品加工厂身列其
中。
看这架势,北池头人磨豆腐的事不仅塌火不了,还会更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