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北风和太阳争论谁的本领更大。吵得正起劲时,路上走来一个人。它俩说,看谁能够把那人身上的衣服脱掉,谁就算赢。北风先呼呼地吼了一阵,差点把那人的大衣吹掉。可是风越刮得厉害,那人将大衣裹得越紧。北风用尽力气,也没有办法叫那人把大衣脱掉。太阳走了出来,它赶走了天上的乌云,用浑身的力气照在那人身上。那人被太阳一晒,觉得全身暖洋洋的,马上就脱掉了大衣。太阳越晒越猛,那人觉得越来越热,就把身上的衣服一件一件脱下来。北风见状只好认输。“北风与太阳”的故事是伊索的杰出作品。他用两种截然相反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人际互动中要求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这种社会性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上。有交往必然就会有合作与竞争,有交往就一定会有相互之间的影响发生。无论怎样的交往,不同人的心中都会有各自不同的需求推动。所以,互动的方式往往决定了你的需求是不是能够得到满足,也决定了对方的利益是不是会受到侵害。
一次,在公交车上看到这样的一幅情景:车上并不拥挤但也不是很松快。一位看上去五、六十岁的老妇人站在一个座位旁边,座位上坐着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老妇人的身旁站着一位美丽的妙龄少女。几站之后,小女孩准备下车了,就在她刚一起身的瞬间,妙龄女迅速将手中的皮包越过老妇人的肩膀放到了座位的上面。老妇人边为她让开身,边平静地说:“别着急,等我挪一下”。抢到座位的妙龄女嘟囔着:“谁着急了?”妙龄女坐下后,发现老妇人总是看她便有些不耐烦:“你总看我干什么?”“我在欣赏你的美丽。”老妇人仍然带着平静:“你很漂亮。”妙龄女白净的脸上泛起了红晕,但是表情中却流露出一种不耐烦。老妇人继续平静地说:“我下一站该下车了,这个座位原本就是你的。”妙龄女脸庞上红晕的面积愈加大了起来,但嘴上依然在撑着面子:“下就下呗。”老妇人的脸上泛起了一丝笑意,依然平静而温和:“姑娘,知道吗?有的时候一个座位很容易得到,但是做人却不那么容易了。”话语过后老妇人下车了。可以看出,妙龄女的面容上写满了羞涩。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见人们因为一些琐事而发生争吵。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会用辩解、驳斥甚至怒骂来解决矛盾,但是结果却使冲突升级,导致双方结怨。车上的老妇人没有指责、没有抱怨,只是温和而平静地让妙龄女从中获得了一种教益。这就是“阳光”的效应。我相信老妇人的话语和态度会在妙龄女的心中留下难以消失的印象,并影响到她以后的行事方式。试想,如果老妇人为了这个座位与她发生争吵,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亲密关系是人际当中最温馨、最真挚的关系。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手足之间的关系,都会给人一种温暖的感受,但在这样的温情之中往往更容易造成冲突。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身在外,我们会对周围的人抱以微笑,我们在他人眼中有礼貌、懂事理,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回到家中,我们放下了大度,丢失了谦和,抱怨、指责、火气不时地抛向了自己最亲密的人。因为我们总认为,家人可以接纳自己的抑郁、容忍自己的烦躁。
也正是因为亲人之间存在这种特殊的情感,所以我们会向他们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和过度的期望。要求爱人十全十美,希望爱子出类拔萃,一旦达不到就会抱怨、指责:“人家老公已经做到正局级了,瞧瞧你有多窝囊!”“人家老婆做一手好菜,看看你,一点也不贤惠!”“人家孩子已经考得英语四级了,你怎么那么不争气!”期望一旦落空,家庭之间的冲突也就会成为座上客。有人会说,“我这也是为这个家过得更好,希望他们能够有出息。”但是,我们单单却忘掉,人人都需要“阳光”。
其实在亲密关系中,“阳光”效应往往会比其它情境更有土壤,因为在亲情中,“阳光”更温暖,更有效。不少婚姻咨询的案例中,有许多夫妻就是由于没有认识到“阳光”效应的意义而造成婚姻危机的。一味地要求对方而缺少理解与鼓励,被要求的人就会体验到被否认,被封冻,他会变得越加无力。如果给予的是接纳与信任,对方就会变得更加自立。前者起到的是推力作用,后者达到的是吸力效果。要想维护稳定的婚姻,推力与吸力哪个更有效呢?当你想要要求对方帮助你实现愿望的时候,你首先需要考虑他的需求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双赢。
在人际互动中,你需要“阳光”而躲避“北风”,你身边的人同样在迎接“阳光”而排斥“北风”。让我们带着温暖一起共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让阳光传递到每个人的心中吧。
转自:家庭医生 作者: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