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差不多每个人都遭遇过“鬼打墙”的情况。和爱人之间,总是为同一个问题争吵;无论做什么工作,总是在同一个问题上出错;遇到难题,总是在同一个难度水平上放弃……
那么,我们生活中的鬼打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为什么我们总是转一个大圈,回到原点呢?
我没法赴第三次的约会 猫猫 29岁
时间过得挺快的,不知不觉都快30岁了,要不是看着原来同窗好友的孩子都几岁了,我还觉得自己挺小的。好友们都叫我“结婚狂”,因为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我经常吵着要他们帮我介绍个人结婚。
相亲也不下10回了。第一次见面都会挺好的,第二次见面对方也都会约我,仍然挺好的。但是第三次的时候,我一般都不乐意去了。
我觉得,前面两次嘻嘻哈哈谈些新闻啊笑话啊谈谈兴趣爱好啊,这都没啥;但是第三次,似乎就得谈比较深的东西了,那种距离一下子得拉近。那样的距离有点可怕,好像别人一下子进到我的世界里面了一样。
也碰到过我特别喜欢的男人,在他第三次约我的时候,我内心里充满了挣扎的痛苦,最后还是选择了不去。我知道,我在伤害对方的同时,也在伤害自己,甚至我对自己的伤害要更深,而且对方永远也不可能了解我内心的恐惧和受到的伤害。这好像是一个我永远无法迈过去的沟壑。我无法让别人走进我的世界,也无法走出我自己的世界。
我总是变来变去 溜冰 24岁
我是一个兴趣很广泛的人。弹吉他,玩滑板,游泳,打网球,街舞……那些常见的运动也就不说了。因为喜欢乐器和运动,家里什么口琴啊,笛子啊,吉他啊,箫啊,剑啊,轮滑啊,滑板啊,篮球足球乒乓球啊……简直可以开几个俱乐部了。朋友们都很羡慕我,说我什么都会。其实,他们如果了解我久了,就会发现,我哪一样都不精,都是入门水平,然后就学不下去了,就丢在那里了。
就拿学吉他来说吧。两年前我开始迷上吉他的,买了一把还不错的民谣吉他,开始自学――因为我怕老师说我笨,就没敢拜师学。刚刚开始的时候,兴趣非常高,每天都要坚持练两个小时以上。可是学着学着,就遭遇“瓶颈”了。指法变得复杂了,切换也变得非常快,一些复杂的切音滑音之类的,把我弄得蒙了。后来,吉它就被长时间地挂在墙上睡觉了,现在已经蒙上厚厚一层灰了。
工作也是这样,不断地换来换去,浅尝辄止,没过几个月又想跳。家里骂了我好几回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我这样。
改变我的,是我自己 月桥 33岁
大学的时候,因为家境不好,为了凑学费,我就去打工。通过一个师姐的介绍,我开始做起了美琳凯。我对美琳凯创始人的故事非常熟悉,我很喜欢这个白手起家、从零做起的女人的勇气和魄力。
但是真正去做的时候,我发现,原来销售不是那么容易做的。比如向好朋友开口说我在做美琳凯,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因为好像一说,就是在央求她们买似的。哪怕我并没有这种要求,也会忍不住担心:她们会不会觉得我想向她们推销?
去同学宿舍,向她们介绍产品,这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常常在一家门口徘徊很久,怎么都无法硬下头皮去敲门。常常有人端着洗完的衣服走到宿舍门口了,问我:“咦,你在我们门前站着干什么?找人吗?”我赶紧捂紧书包,说:“哦,没事,没事!我站在这里等人呢!”然后逃一样地跑掉了。
我几番想要放弃,但想不敢推销自己、介绍自己,就是放弃对自己弱点的挑战。所以我一直坚持着没有放弃。即使再觉得丢人,再难受,也一点一点地艰难进步。
今天我已经是一家外资大型日用品公司的销售部经理了。那一段尴尬的经历,也是我成长中虽然苦涩却日渐变得美好的回忆了。很多人都说我是做美琳凯锻炼出来的。其实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克服自己内心的障碍。我当初如果没有立意去克服自己的恐惧,也不可能走出鬼打的这面墙。
鬼打的墙――我们的“安全区”
无论你知道不知道,你在自己的心里,都划了一个圈,就像孙悟空用金箍棒为唐僧画的那个圈一样。这个圈,我们叫它“安全区”,也叫“舒适区”。它为你定好了你的性格是什么样,能力是什么样,形象是什么样。一旦你走了出去,就会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会把你拉回到圈内。这个“安全区”就是造成我们反复在原地打转的“鬼墙”。
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人都有一个心理舒适区,低于或高于舒适区30%,都会给人带来不安,他必须采取适当的行为来调节。
溜冰虽然多才多艺,性格活泼开朗,但我们发现他对自己的能力并不自信。他害怕老师说他笨,我们了解很知,他小时候学游泳,被老师骂得很厉害,从此就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他能力的“安全区”也就很小。每次努力尝试学新的东西时,潜意识里总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得太好的。于是每次在学习新的技能的过程中,难度一旦超过了他的“安全区”,他就会放弃了。其实学习新的东西,每个人都会遇到难关和瓶颈,关键在于,你敢不敢扩大自己的“安全区”,让自己容纳更多的新东西。
猫猫在感情上的安全区也是很小的。她不敢与异性深入接触的背后潜藏的是她对自己的不自信。如果猫猫仔细去问自己,内心里究竟有多喜欢自己,多认可自己,她可能会发现结果令她惊讶――也许她非常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她给自己可爱程度的“安全区”划得非常小。如果她这个“安全区”永远是这么小的话,那么她就永远不敢和异性有真正亲密的内心接触。
月桥对自己内心的“安全区”非常了解。她知道自己必须克服这个安全区,否则会一生都在同样的地方徘徊,无法进步。我们的“安全区”,说到底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认定。给我们生活中造成“鬼打墙”的也正是这往往太过于局限的“安全区”。其实我们每个人最开始的时候都害怕结识陌生朋友,害怕推销自己,害怕上台演讲,害怕自己做不好新的工作,害怕学不好新的东西……于是很多人的生命就被自己的各种害怕局限了,做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没有什么朋友,没有娱乐爱好……当我们硬着头皮破开坚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安全区变大了,能力变强了,而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了。
“每天都做一点点不一样的事情。哪怕自己觉得害怕,觉得尴尬,觉得不自在,也仍然去做。坚持下去,就会发现,自己竟然可以做到了!这样你就走出了自己心中的‘鬼打墙’,这就是成长!”月桥说。
转自:家庭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