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睡眠而崩溃的男生
2007-02-16
      首次失眠,事出有因

  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男生,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在镇上小工厂起早贪黑地做工,挣钱养家。父亲对我要求严格,决不允许我的考试成绩低于班级的前三名。从我上学开始,我放学回家后只需做作业,复习功课,母亲什么活儿也不让我做。他们都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有一个好的未来。

  我没有让他们失望,中考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当地最好的高中。上了高中,竞争甚为激烈,第一次期中考试,我的成绩只排到班上第16名。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自此,我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连去食堂吃饭都是草草地填一下肚子,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我想通过努力,尽力缩短与优生之间的差距。

  紧张的学习让我的视力急剧下降,上课时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我找到班主任,嗫嚅着请求他给我调整一下座位。可班主任拒绝了我的要求,他说:“你坐的位置本来就够靠前的了,这么高的个子还要往前挪,岂不是挡了后面同学的视线?你还是去配副眼镜吧。”

  被班主任拒绝的那天晚上,我躺在宿舍的床上,思来想去,竟然整夜未眠。这是我第一次失眠。我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屈辱,也开始讨厌班主任,一上他的课我就提不起精神,无心听讲,成绩自然一落千丈。高二文理分科,我选择去了文科班。我断然放弃自己钟爱的理科,仅仅因为理科班的班主任还是原来那位。高考前期,夜夜失眠

  新班主任找我谈过几次心,鼓励我树立信心,努力学习。我很感激他的帮助,又开始努力追赶,成绩有所好转。可高考前的一段日子里,我却变得特别紧张和焦虑,担心自己考不上大学没法向父母交待,害怕失败。每晚都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这些问题,辗转难眠,恍惚之间天就亮了。那年高考,我名落孙山。

  高考失败的打击让我变得郁郁寡欢,躲在家里一个月没有出门。在父母劝说下,我回校复读一年,因为我只有通过考大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复读期间我更加努力地学习,打“疲劳战”,每天晚上只给自己六个小时的休息时间。第二次高考来临前,我仍然感到紧张和焦虑,每天晚上都失眠。为了不重蹈上次高考失利的覆辙,我开始每晚服用安眠药和镇静药,想让自己睡得踏实一点,可还是感觉睡得不好。幸好,虽然考试发挥得不好,但我还是上了第二志愿的分数线,考上了大学。持续失眠,影响社交

  步入大学校园,我仍时常感到身心俱疲,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劲头。上课时注意力很难集中;和同学们交流很少,和舍友们也搞不好关系,常常被一些小事激怒而烦恼。白天我头昏脑涨,容易犯困却睡不着,晚上一躺上床就开始胡思乱想,想过去那些痛苦的事情,为自己没考上更为理想的大学而自责不已,也担心自己睡不着。如今,我靠安眠药来维持自己可怜的一点睡眠。可随着用药量越来越大,我感觉现在安眠药也在逐渐失去作用。再这样下去,我想我会崩溃……

  专家点评:患者由于学习压力大、调整座位受挫而产生明显焦虑症状,可以诊断为广泛性焦虑症。在焦虑出现的同时,他还出现失眠,可诊断为共病性失眠。2005年7月,在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会议上,与会专家建议,将原发性失眠与继发性失眠的分类改为共病性失眠。原因是失眠患者中只有15%的患者为单纯的失眠,而50%伴有抑郁或焦虑等精神疾病;药物及睡眠相关疾病等所致的为35%。临床诊疗失眠时,要全面考虑导致失眠的各种原因。

  伴发焦虑的睡眠紊乱,特征是入睡性失眠或维持性失眠,是对一种或多种生活事件的过度焦虑和忧虑性期望所致,可频繁发生焦虑梦境而致醒转。患者在入睡之前及醒转时常伴有沉思默想,甚至发生急性焦虑。患者几乎每晚都出现质量很差的睡眠,白天可有严重的焦虑性抑郁。

  对于这位患者的睡眠紊乱,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辅助心理治疗。常用的药物主要有抗焦虑、抗抑郁作用较强的药物,如佳乐安定、罗拉等。药物可从白天服起,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最好能辅以心理治疗,如认知治疗和松弛疗法等。心态上的调整既可以缓解焦虑,也可以缓解失眠。如果该患者在每一次不良事件出现后能及时调整心态,应该不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焦虑和失眠,以致影响到他的社会交往。再者,从患者的生活情况看来,适当运动及良好的营养是他所缺乏的,也应注意弥补。


[稿源:家庭医生]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