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之路真的那么窄吗?
2006-01-26
坐了一夜火车的重庆医科大学学生小杨和她的两位同学早早来到四川大学体育馆,参加四川大学组织的专场招聘会。她发现,昨天在学校出现过的招聘单位今天又移师这里,继续“优中选优”。当天,4万多大学生竞争约1万个岗位。这几天,许多像小杨一样的大学毕业生辗转奔走于各个招聘会。

据统计,明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10万人,比今年增加70万人。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大学生感叹:就业的路越来越窄了!

就业的路,真的那么窄吗?

无业可就

大学生就业到底难在哪儿

记者日前在四川师范大学的就业信息网上,看到这样一封邮件:“老师!我们是教育系2006届毕业生,现在为止,我们的自荐书都没人接收,我们该怎么办??我们真的好惶恐!毕业了就去喝西北风吗?……”

困难1 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逐年增多

教育部有关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达到340万人,2006年将达到410万人。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2001年34.5万,2003年63.67万,2004年70多万,2005年将达到75万。现在,我国适龄青年的大学毛入学率约15%,这意味着我国提前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

今年,四川省级机关23个单位和地税、工商、药监、质监四个系统共面向社会公招559名公务员,报考者竟达11568人,报考与录用比超过100∶1的职位达18个之多,更出现了880多人报名竞争省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管理职位的1个名额。有关专家认为,虽然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情况比较严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毕业生总量已经过剩。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数量的35%,日本是23%,而目前中国只有5%。

困难2 专业和市场脱钩,“毕业就失业”

从2002年开始,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传统的“热门”专业就业率大幅下降,以往非常“吃香”的外贸、金融、法律、会计等专业也趋于饱和,毕业生找工作困难较多,如果不及时考虑“改行”,很容易“毕业就失业”。

一位高校教师告诉记者,毕业生的专业构成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因素,现在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一定的盲从性和随意性,一味开设所谓“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供给大大超过需求。四川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刘猛告诉记者,无业可就的毕业生每年在1%左右,“大学生就业难,学校也有一定责任。学校在学生专业能力、情商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没有做好。”

困难3 用人单位唯学历、唯牌子

成都大学就业办公室副主任陈静告诉记者,用人单位在人才使用上存在“高消费”现象,成都大学也遇到过招聘单位选学校的牌子,但实践证明,成大虽然不如其他重点学校,但很多专科生的动手能力不亚于其他学校的本科生。

刘猛认为,现在的用人单位评价体系不完善。国际化公司有自己的用人评价体系,强调能力,强调业绩,虽然也考虑人才的学历和职称,但更看重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而我国很多用人单位还在按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标准来看待学生,即使使用国际评价体系的,也要看学生的面试成绩,不重视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

有业不就

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咋这么高

在26日川师大双选会上,因超女张靓颖曾经驻唱而出名的成都“音乐房子”,尽管招聘职位主要是吧员,却吸引了大批高校毕业生。内江、眉山、蓬溪、珙县等川内不少市县提供的教师、医生等职位却鲜有人问津,无获而返。

个案一(大城市漂一族) 23岁的李景历是我市某快餐店的人事经理,去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工程系。毕业前,她参加学校组织的双选会,她嫌来招聘的企业多在偏远地区,不愿意去。她说,自己所学的专业虽然好找工作,可工资太低了。

小李有两个梦想:当个自由撰稿人,或者当个化妆师。因为文学功底弱,她放弃了第一个梦想。为了实现第二个梦想,毕业后她去了上海找,每天穿梭于各个职业介绍所,为了省下饭钱,她舍不得坐地铁,宁愿走几个小时的路。后来,她在上海一家高级影楼当上了化妆师助理,每月收入1000元左右。每天晚上,她10点半下班,12点才能回到家,冬天还只能洗冷水脸。呆了半年后,觉得实在太辛苦,小李决定回四川重新找工作。今年7月,她参加某外资快餐店的招聘,得到了一份薪金1800元的工作,但是压力很大。小李告诉记者,她会好好珍惜这份工作,除非公司不要她了,自己不会再换工作。

个案二(遇挫待业族) 小李的堂弟去年从我市一所重点大学的计算机系毕业。按理,找工作应该很容易了,可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的期望薪水是每月3000元,可应聘单位只给1000元。实在找不到了,他只得放下架子,到荷花池食品批发城当保安,干了3个月左右。可干起来不顺心,因为其他保安瞧不起他,嫌他是大学生。现在,小李的堂弟干脆不找工作了,一门心思准备着考研。

几位四川大学学生告诉记者,现在完成大学学业要花几万元,学生和家长对就业的期望值哪能不高?家里经济宽裕的学生找不到好工作还可以考研,可条件不好的家庭供孩子上学欠了债,怎么不想找份好工作?如果到西部就业,国家的各项补贴和优惠政策是否能落实?一两年后打算从西部地区回来,能不能安排岗位?会不会因为当地条件差而导致个人素质下降,无法继续发展?四川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刘猛则告诉记者,川大每年有业不就的毕业生大概占5%—6%,这些学生一般家里都有经济支撑,一门心思要找好工作。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时勘博士认为,由于我国的教育长久以来延续着“精英教育”的模式,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精英就业”观念,大家一窝蜂地往大城市或者沿海发达地区挤,铁了心要找一些热门的、高薪的、受人尊敬的、体面的工作,导致激烈竞争过于集中,形成就业难的“假象”。实际上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各行业的人才缺口还是很大。广大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量非常大,可供大学生施展个人才能的空间也很广阔,可是很多大学生就是不愿意去那些地方。

对症下药

多方用力改变大学生就业难

学生期望值高,很正常,但从长远利益来考虑,应该是先就业再择业,最终目标是有自己的事业。

政府:多方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今年11月,我省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从2006年开始,我省将实施“一村一居一名大学生计划”;扩大“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3年内每年增加100名志愿者、5个服务县;从两个计划中选拔部分特别优秀、符合条件、在基层连续工作2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到选调生队伍中。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应有不低于1/3的比例专门面向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以后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市也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有关政策措施,许多大学生被充实到基层岗位去锻炼。

学校:为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美国高校一般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包括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两个方面。四川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刘猛认为,大学生就业现在面临两个难题:一方面是就业难,无业可就;可另一方面是有业不就。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没有很好地规划,学校应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兴趣、能力和理想的发展目标,并提供具体的有效方法。成都大学就业办公室副主任陈静告诉记者,每年成大都要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通过比赛,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理想化的成分少了,能够朝现实方向进一步靠拢。

学生:观念转变最重要

四川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刘猛认为,学生期望值高,很正常,但从长远利益来考虑,应该是先就业再择业,最终目标是有自己的事业,大学生害怕一辈子在基层埋没自己,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应该学学“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从基层一步步往上走。成都大学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需要给自己切合实际的定位,应该改变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在选择就业岗位时,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专业。当专业所限不能马上进入热门行业时,最好量身择业。有专家认为,“政府管失业、市场管就业”已成必然之势。具有年龄和知识优势的大学毕业生,必将更多地被鼓励去自主就业,乃至开拓创业。

记者手记

路 其实不窄

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容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心情:“求职今日意如何?择业艰难百战多。围城座座旌旗展,问君欲乘哪趟车?”现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的班车越来越多了,一些“线路”不好的“车”上,“乘客”稀疏;一些开往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车”上,大学生却宁愿挤破头,也要往里钻。

大学生选择职业缺乏理性的现象还有很多:奔着“超女”张靓颖的名气,“音乐房子”吧员的职位也引来众多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争抢,难道当上那儿的吧员就能实现“星”梦?向往五星级大酒店的派头,锦江宾馆收获了一麻袋学生的招聘简历,难道在其他地方上班就成不了“白领”?川内不少市县提供的教师、医生等职位少人问津,难道基层就没有施展才华锤炼本事的舞台?

其实,求职只是走向事业成功的第一步,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开始跑在最前面的未必是最终的胜利者,因为比赛需要耐力和韧性。如果大学生能理性地考量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业的路还会那么窄吗?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