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大明有了儿子,就让乡下的孙伯母来照看。孙伯母是个勤快人,来到大明家后,所有带孩子的事几乎全包了。可才过去1个月,孙伯母就和大明说想回乡下去。大明忙问为什么,孙伯母说儿媳妇总说她带来的乡下习惯不好,对她所做的事常常提出些“改进意见”。而孙伯母呢,一向是个要强的人,觉得自己辛苦地忙碌,还要被埋怨,心里觉得委屈,说什么也不愿意干下去了。
心理分析:孙伯母很好强,一点也容不得别人说个“不”字。明明自己做了很多,做得也很好,却被人埋怨,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像孙伯母这类“任劳不任怨”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是一种强烈的自尊心理需求表现。这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爱面子,无论他们做什么事都会考虑到自己的面子问题,特别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有尊严,被人重视,受人尊重。
另外,这类型的人也特别重视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心理学家库利、戈夫曼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一个个体总是希望获得别人和社会的赞同,并想控制社会交往的结果。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维持一种和当前社会情景相适应的形象,并确保从别人那里获得使彼此双方都愉快的评价。如果一个人的形象能成功地获得别人的赞同,就认为是“有了面子”;反之,形象受到损害,就认为是“丢了面子”。特别注重印象管理的“任劳不任怨”类型的人,由于总是希望获得别人和社会的赞同,以期给对方留下美好印象,所以行为表现积极,工作努力,注重结果的反馈,这是他们的优点。
但过度重视印象管理的人也有问题,因为他们过度维护自尊心,所以容易担心自己不要出什么差错,怕别人批评指责,怕人看笑话。对于“任劳不任怨”的人,不要过于在乎他人的评价,更不要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要将别人的思想、言行和行为与自我价值截然分开。别人的评价,只能代表别人对事物的看法,并不是真理。 有则改之,无则笑之。对于孙伯母来说,儿媳妇的话只是“建议”而不是“批评”,不必耿耿于怀。其实,多和儿媳妇联络感情,而不是心理抵触,更不是“撤退逃跑”,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转自: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