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贫困大学生生活压力大 造成心理困扰
2006-01-26

 

  目前,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

  案例分析:

  许文霞(化名)

  “家里贫困让我感到很自卑,自卑让我觉得低人一截,不敢正视别人,不敢发表自己正确的见解,不敢和别人交流,更不敢和老师对话,人多的场合,我只能偷偷的逃离。”

  分析:自卑是贫困生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由于自卑从而导致自我封闭、自我鄙视,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的现实,常常会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整个人生带有浓重的灰色调。常常自惭形秽,郁郁寡欢。

  高婷(化名)

  “我是通过绿色通道进入大学的,因为家庭贫困,与我年龄相仿的弟弟辍学在家,虽然这在农村很常见,但我还是从内心感到歉疚,肩上的压力多了几分。”

  分析:贫困并不是你的错,关键是你的心理不能贫困。贫困应该是一种锻炼的机会,一种前进的动力。长江从西向东流,局部向南流去,可是长江仍然浩浩荡荡,所以不要为局部的困难所担心。

  黄小燕(化名)

  “为赚点生活费,今年五一,我给武汉某公司在寝室楼前发传单对面寝室一女生,用很鄙视的态度瞪着我,嘴里还冷嘲热讽的,现在想起来真的很不是滋味。”<

  分析:靠自己双手赚取生活费并没有错,别人爱怎么说让别人说去!古人说,自古英才多磨难。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能够把贫困也看成是一种磨难、一种考验,思想上就会正确对待,行动上就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也就不会因此产生自卑心理。

  张英美(化名)

  “有时同学要我一起出去吃饭,去吧,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不去吧,又觉得不合适,也怕别人说自己“小家子气”。这样的尴尬时刻还有很多,但最后总被虚荣心所屈服。”

  分析:这是由于自尊心作祟和自信心不足造成的心理反应。其实不想去的话,你完全可以拒绝的,大家都会理解的

  陈康(化名)

  “我们班有个贫困生,他生活比我们还要幸福呢!他把银行申请助学贷款和学校的助学金去买手机,又经常去大吃大喝的,哪有这样的贫困生?”

  分析:这类学生大多性格外向、好强、爱面子、图虚荣、好攀比、追求享乐与高消费,待人不真诚、虚伪。他们虽然也属于贫困生,但却由于图虚荣、爱面子,往往打肿脸充胖子挤入阔人之列,让大家刮目相看。如个别大学生为了证明自己有钱,慷慨拿出银行和学校的助学金来摆阔,却欠交或不交学费,真是令人痛心啊!

  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顾影自怜。因此,很难与群体中其他成员沟通、交往、合作。

  贫困生形成心理障碍原因何在?

  贫困生出现心理障碍原因何在?笔者与有关专家讨论后认为,主要有六方面的原因:

  1.家庭经济的窘迫由于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等因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 应该说,在当前条件下,对于绝大部分贫困生而言,家庭经济贫困都不是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有些贫困生却不这么看,他们把贫困当成无能、当成丢人、当成耻辱,并因此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即由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

  2.社会经济的繁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年轻的一代只喜欢享受,不喜欢磨难,大学贫困生也不例外。所以,他们不愿意把贫困看成是磨难,而是当成生活中难以承受的挫折,并由此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

  3.“金钱观”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惟一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4. 对贫困生资助方式不当的影响: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

  5.分配制度的改革。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在新旧体制转型期,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贫困大学生既没有父母可以依赖,也没有金钱作为后盾,加之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心理上便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神经质等问题。

  6.高校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近年来受到了全社会和学校的极大关注。但是,冷静地观察以下就会发现,这种关注主要表现在经济资助方面,而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了解、关注的很少。助困与育人相脱节,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摆脱心理疾患,关键还在贫困生个人! 

  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罗教讲教授认为:尽管学校老师、同学的关怀和帮助对消除贫困生心理障碍至关重要,但这些帮助只是打开这些学生封闭心扉的外力。要真正远离、摆脱心理疾患,关键还在贫困生个人。

  关于如何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罗教授认为:首先应该主动向学校申请助学贷款、减免学费、帮困基金等,解决实际问题,排除心理负担和忧虑;其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及人格修养等知识的学习,并从中学会接纳自我;第三,转“消极观念”为“积极观念”,积极对待人生,将贫困化为一种动力,奋发图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第四,多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社团组织及社团活动,并在参与中健康成长,促进其社会心理的发展。

  最后,罗教授还呼吁:学校应多开展有关心理健康讲座、论坛、竞赛等活动,营造一种健康的校园氛围,同时给贫困大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心理咨询的服务,帮助贫困生顺利渡过大学生活。

  结束语: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一种人的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自己的潜力的以实现的倾向。之中倾向可以说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满足他所能满足的一切欲望。人的本质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无权选择出身,有权选择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不做自己的奴隶。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