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学生的双重伤害
2006-12-12

  文章导读:校园暴力如果不及时制止,无论对施暴者和伤害者都会产生恶劣影响,甚至让施暴者走上犯罪道路。

  校园内暴力产生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暴力是某些孩子表达竞争性的一种表现,但在有些学校体育、竞技运动等文明表达方式缺失,学生只能通过暴力来表达;第二,中学生处在青春期,行事方式很冲动,喜欢选择暴力解决问题;第三,部分孩子希望通过暴力,来引起老师和同学注意。

  校园暴力如果不及时制止,会对受伤害的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影响他们的世界观。首先受伤害的孩子由于长期被欺负,自信心不足,喜欢逃避问题;会对社会形成一种阴暗的看法,仇恨社会;会通过攻击弱者,以寻求心理平衡;产生负面情绪,做恶梦、恐惧,失眠,进而出现身体疾病。

  同时,施暴者如果一旦形成习惯,就会走向反社会人格,不再会用和谐的方式解决问题,一味依靠武力,而且暴力容易“结团”,如果不及时制止,容易让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此外,校园的施暴者毕竟不被老师和广大的学生接受,他们容易感受到被排斥的感觉,时间长了容易自暴自弃。

  教育专家:大声断喝,拒绝容忍

  海口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蔡蔚教授说,目前我省校园暴力现象比较严重,这与学校老师和家长对校园暴力的危害认识不到位有关。

  蔡蔚说,孩子在学校里施暴了,一般家长都看得过于简单,认为那是孩子之间的矛盾,不是什么大事。更有甚者,有些家长觉得是自己孩子欺负别人,反而为自己孩子能在学校逞强高兴。受伤害的一方,家长有时也抱容忍态度,只是教训自己孩子,以后少招惹别人就行。

  双方家长的这种放任态度,更加助长了校园暴力的蔓延,中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极容易受外界影响的群体,校园内屡次发生的暴力事件,会让他们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唯一的手段。

  学校老师和校长,应该重新审视校园暴力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学校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保证学生身心安全。老师应该在学校形成“提倡文明、拒绝暴力”的氛围,在学生遭遇暴力时“大声断喝”。

  学校本是一片净土,但由于家长和学校对校园暴力容忍太多,现在校园已逐渐成了一个大“江湖”。蔡蔚教授呼吁,对待校园暴力,老师、家长、学校要零容忍,发生一起追究一起,让所有孩子都在文明、和谐中成长。

      转自:中国青年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