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现代快报
内容提要: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是一个社会和谐状态的晴雨表。抑郁症成为大学生中的流行病,绝不能被简单地看做是一个精神卫生问题,而应该把它看做是社会矛盾日趋显化的一个表征。
“抑郁症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一大杀手”———这是专家们对大学校园里何以不断出现自杀事件的解释。据不完全统计,北京高校今年因自杀身亡的学生已有9名;2004年,自杀身亡的大学生则有19名;2005年,又有15名大学生因自杀而走上了不归路。(11月27日《中国青年报》)不难想见,有过自杀念头或自杀未遂的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更为庞大和惊人的数字。
在我看来,抑郁症之所以成为大学生的流行病,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一种排斥机制,随着这一机制的不断强化,扩招后的大学生们逐渐从“天之骄子”一路沦落为“被排斥”群体,正是这种无处不在而又难以言说的“被排斥感”,使许多大学生在精神上陷入抑郁状态。
最早提出“社会排斥”这一概念的是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认为,贫困的可怕之处不仅仅是缺少生活必需品,更可怕的是因此导致的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北大一位女硕士花费近万元购置了一套求职装,并被同学们争相借用,就为这一判断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脚。
“社会排斥”具体到今日中国,就是社会不能拿出足够多的资源,来为大学生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适当数量的机会,导致大学生的人生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大学生上升为“精英”阶层一员的可能性却越来越渺茫。有工作数年的大学生顿悟道:“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一个锤子,把你的理想坛子一个个击碎!” 而最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则显示,不少毕业生甚至完全放弃了“上升”的努力,而自暴自弃地甘愿沦为“下流社会骨干”。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过度的社会排斥都意味着社会连接的断裂,这将是非常危险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是一个社会和谐状态的晴雨表。抑郁症成为大学生中的流行病,绝不能被简单地看做是一个精神卫生问题,而应该把它看做是社会矛盾日趋显化的一个表征。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反思社会资源分配机制,改变资源分配向少数精英过度倾斜的不合理状况,降低社会的排斥程度。我们的社会、经济的进步过程,必须是一个能够把大学生,乃至比他们更弱势的工人、农民都能够纳入其中而不是排斥在外的过程,才会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也才会是一个和谐的过程。
相关阅读:
清华研究生自杀事件调查:抑郁症成为校园杀手
不久前,清华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洪乾坤在福建泉州中营学院坠楼自杀身亡,他留下遗书说,“儿子不孝,找不到工作……不愿意成为家里的拖累”。
相关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北京高校今年因自杀身亡的学生已有9名。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北京高校因自杀而死亡的学生有19名,2005年,又有15名北京高校学子因自杀走上不归路。
"爱死你" 大学生疯狂举动凸现高校学子心理危机
拿着缮后协议书齐静父亲欲哭无泪
“爱死你!”
这句原本只是恋人之间调侃的话,竟在一对大学生身上变成了可怕的现实——一个多月前,一名正在热恋中的男大学生,竟疯狂地在其同校女友身上刺下76刀,然后喝下事先准备的两瓶农药身亡。有关人士透露,男生自杀前已身患绝症,人们猜测,这个心理畸形的年轻人是想要他爱的人跟他一起死。
大学毕业生求职不顺跳楼身亡(图)
8月13日凌晨,海口市南沙路44号一宿舍楼发生跳楼事件,一名青年男子从七层高的楼顶跳下,120急救人员赶到时该男子已经死亡。据死者家人称,死者是今年才毕业的一名大学生,死因可能是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和就业压力太大所致。
记者在现场看到,死者的尸体还在宿舍楼下的地板上,地面上有一大摊鲜血,家人为其盖上一条白色的毛巾被。几位中年妇女守在现场悲痛不已。
漂亮女大学生为爱苦恼
暑假的一天,一位长得十分漂亮的女孩走进了我的咨询室,她的眉眼与我喜爱的某电影女明星很有几分相像。女孩就读于外地某重点大学,今年念大二。据同来的她的母亲介绍,从小到大,女孩的学习成绩都很拔尖,喜欢唱歌跳舞,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可就是这么一位出色的女孩,身上竟有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毛病:多疑。
毕业生心理样本调查暴露脆弱
炎炎夏日,阵阵蝉鸣,又一届高校毕业生打点行装,各奔前程。在这离别时刻,多少校园情侣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四年辛苦经营的感情,在现实面前却不堪一击:就业、落户仿佛是一个个隔离带,令校园爱情戛然而止。
为了解当今大学毕业生的心理成熟程度,记者走进浙江某大学一5人的女生宿舍,在5名大学女生中,只有1名女生显得理性而且有计划,而4名女生的爱情几乎都遭遇分手。
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生的孩子,面对感情面对现实、面对社会时的心理能力还是显得有些盲目和脆弱。
评:近几年大学生自杀了多少?
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纪宏教授在1378名大学新生中做过的一份调查结果就显示说,偶尔有自杀想法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25%,经常有此想法的占7%。2004年有人对来自成都某高校的2004级研究生自杀倾向问卷调查。在该校访问的1560名研究生中,有1人表现出严重的自杀倾向,同时有9人存在中度自杀倾向。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02级学生程小龙在北京联合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发放了200张问卷,调查大学生自杀状况,在收回的189份有效问卷中,有近1/3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曾有过自杀念头。而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焦虑、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睡眠障碍、网络及游戏成瘾、物质滥用等。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陈志霞等人运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采取分层抽样方式,对1010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