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让不少青少年朋友感到痛苦。但是我要说,自卑可能是你人生的朋友。
1870年,维也纳一个商人家里出生了一个男孩。不幸的是,这个男孩自小驼背,行动不便。男孩慢慢长大了,看到哥哥健康活泼,他感到自惭形秽,心里每天除了自卑,还是自卑。在漫长的年少岁月里,唯一长期伴随他的就是自卑感。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正是这种自卑感,促使他在成年后经过努力研究,成为了不起的心理学家,并最终确立了他的“个体心理学”。而对自卑感的研究成果成了他的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方面。他用自己的生命历程,证实了自卑感对人生的积极作用。他的切身感悟是:自卑,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也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这个人就是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
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感是人的一种生存情境。由于自卑感的存在,人们会产生紧张感,从而会努力通过补偿来摆脱它。由于补偿作用,自卑感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追求优越。人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优越目标的引导,在这一推一拉的过程中,人格才得以日趋完善和发展。如此说来,正是自卑感完善了我们的人生。
然而,生活中确实有人在自卑感的漩涡中越陷越深。这是因为他们采取了错误的心理策略,而逐渐形成了强烈的自卑情结。自卑情结的存在意味着一个恶性循环的出现:一个自卑的人想努力摆脱自卑,但他采用了错误的方式,不仅他的努力白费,反而会加重他的自卑。于是另一个循环又出现了,并不断重复下去。那些自我期望过高的人,就是误入了这样的心理怪圈中。这样的人并非有什么实质性的身心缺陷,而是存在心理误区——他们要求自己必须十全十美,必须时时处处超过别人。可现实生活中,谁也达不到这个标准。于是,他们难逃自卑。
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个心理怪圈,让自卑成为我们的人生挚友呢?
第一,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即不仅能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能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别人之处,而看不到自己的过人之处。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来确立自己的事业和人生道路,为此发奋努力,不断进步,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即使确实遭遇了失败,也要学会正确归因。不能因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
第二,要勇于表现自己。为了摆脱自卑心理,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或把握较大的事情。这些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即通过从小的成功中表现自己,确立自信心,循序渐进地克服自卑心理。
第三,要善于补偿自己。一是以勤补拙,就是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不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古希腊名人狄摩西尼原本有口吃毛病。为此,他口含一颗石子对着大海练习演讲,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最后成为一位伟大的演说家。其二是扬长避短,就是通过发展自己的这一方面的长处来弥补另一方面的缺陷。如失明者通过发展听觉或触觉来进行弥补视觉的不足,或者一个体弱的人将兴趣和精力转向思想领域等。
古今中外,不少成功者的优秀品质和辉煌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由某种人生缺憾促成的。可见,面对缺陷和不足,只要采取积极的方式,我们都能真正摆脱自卑,完善自我。
转自:家庭医生 作者:马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