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精神病来,有些人马上就会联想到蓬头垢面、疯疯癫癫、吵吵闹闹、日夜不眠……不少人将这一类病人称之为“狂躁型精神病人”。确实,有些精神病人在犯病的时候丧失了理智、失去了控制能力,变得兴奋躁闹,搅得四邻不安,甚至在大街上丢丑闹事。但,这并不能就此说他们患的是“狂躁型”精神病。在精神疾病中,并不是以病人“闹”还是“不闹”来分类的。在这里,“狂躁”一词只是人们用来形容一种躁闹的精神状态,而并非专业术语。而在精神疾病中则是有一种称为“躁狂症”的,但它指的是一种病症,归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或“心境障碍”。
“躁狂症”的基本症状是情绪高涨,心情愉快。这种喜悦是发自病人内心的。病人感到万事如意、一切顺心,因而整天洋洋自得、眉飞色舞、笑容满面。难怪有人形容躁狂病人是“透过红色的镜片看世界”,一切在他们眼里都显得那么的美好。但他们的情绪欠稳定,极易波动,稍遇小事即勃然大怒或者失声痛哭,但不消片刻又烟消云散,转而又谈笑风生。
这种欢乐与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傻乐”或“痴笑”明显不同。这种欢乐跟周围环境是配合的,跟病人的整个精神活动是协调的,因而颇具感染力,能使周围的人跟着他们欢乐而欢乐,经常会逗得旁人捧腹大笑,故而有人称之为“感染性欢乐”。
必须指出,有一些躁狂症病人不表现为欢乐,而是以激动、愤怒的情绪为主。他们的情绪极不稳定,易被激惹,往往为一点点小事而大发雷霆。这是控制能力减弱的表现。
躁狂症病人的外在表现是说话既多且快,滔滔不绝,有时还出口成章,语惊四座。有的病人生动地形容自己是“舌头在跟脑子赛跑”。他们常见到什么说什么,时时转移话题,而且喜欢对周围的事情和人物妄加评论,肆意指责,而不计后果。
闲不住,好管闲事,也是躁狂症病人的一个特点。他们精力充沛,整天忙忙碌碌的,大有包揽天下大事之心。可是,做起事来他们又常虎头蛇尾,忙乱而无计划,故而往往只见他们忙活儿,却总是一事无成。
这种病人特别爱凑热闹。哪儿人多就往哪儿凑,“外头有打鼓的,他就扒墙头”,而且还特别好出风头,喜欢炫耀自己,花钱大手大脚,大有“千金散尽还复来”之势,以至挥霍无度。他们自认为有超人的才智,因而好自吹自擂,待人傲慢无礼。
躯体上,病人表现为食欲增强,食量增大,吃东西时狼吞虎咽没有个“吃相”。同时还有性欲增强的表现,有时会追逐异性,言语轻浮挑逗,动手动脚,行为不检点。
躁狂症多可恢复正常,不会遗留下精神上的缺陷。只有极个别病人拖延不愈,呈慢性状态,依然话多活动多。病程的长短与年龄、患病频率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患病次数越多或年龄越大,病程持续的时间越长、间歇期越短。
躁狂症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其间遗传因素起一定的作用。在病人的血缘关系亲属中,患病率要比一般人群高出10~30倍,而且与病人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也越高。
治疗躁狂症,可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以对症控制。锂盐对躁狂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反复发作的病人还有预防作用,常用的制剂为碳酸锂。但此药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应用不当会产生严重后果,故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和严密观察下慎重使用。
最后提醒一句,躁狂症病人往往呈双相发作。也就是说,除了“躁狂相”之外,往往还会有“抑郁相”,表现为情绪低沉、悲观厌世,以及自杀行为。这两种临床相会转来转去,变换不定。因而,要严密观察病人的“转相”,随时修正治疗和护理方案。
转自:家庭医生 作者:杨华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