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康复
2006-12-04

      前不久,在危机干预热线值班的心理医生接到一个特殊的电话,是艾滋病患者王某打来的,那个电话差点成了这位患者的“临终遗言” 。今天是“世界艾滋病日”,让我们共同关注--------

  一位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独白:

    去年,有一次我喝多了酒,跟朋友进了“洗头房”,半年后被查出染上了艾滋病。当时脑子“嗡”地一下,一片空白,心里矛盾极了,恐惧、焦虑、紧张……怕别人知道我得了这种“丢人”的病,别人会看不起我,想治疗,又不敢,在煎熬中度日。我绝望了,准备了此一生。后来我把这事告诉了家人,爸爸把我臭骂了一顿,让我滚。慢慢地,邻居、同事都躲着我,经常有人指指点点,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我也担心会传染给家人,不敢回家,吃不下,睡不好。我特别注意自己,皮肤起一个小疙瘩,就会紧张几天。有时候又想,活一天算一天,把自己的积蓄全部花掉,及时享乐吧。也有时候会仇视社会,仇视一切,想过到夜总会去,把艾滋病传染给更多的人,心理才平衡。受道德和良心的谴责,我没有那样做,最后还是准备自杀,自杀前我给山东省安康医院的心理医生打了个电话……最后,是医生挽救了我。

  心理医生分析:

    从王某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大多数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点,这些心理问题和艾滋病一样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自卑和自罪心理艾滋病属于性传播疾病,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淫乱为万恶之首,艾滋病多与淫乱有关,被视为“脏病”、“见不得人”。患者患病后羞于启齿,自卑,严重者会产生自罪感,把自己视为“坏人”、“十恶不赦”,再加上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患者常感到被社会遗弃,孤独无助,死有余辜。这种心理发展到极端,可导致患者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心理处方医生除了要保持足够的热情和耐心,还应为患者保密,使患者能放心地讲述病史,接受检查,以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绝不可加以讽刺和嘲笑。大家应多给予理解、同情和帮助,不能挖苦、歧视,呼吁社会改变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帮助患者走出心理误区。

  恐惧心理艾滋病常常被视为“超级癌症”,患者患病后心理常感紧张、恐惧,同时还担心会传染给家人,担心被领导、同事、亲属及邻居知道后身败名裂等。

  心理处方针对这种心理,医生应向患者宣传艾滋病知识,让其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以平静的心态对待疾病。周围的人要多给予心理和情感支持,帮助他们消除恐惧感。切忌随意夸大其词,恐吓患者,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悲观绝望心理当患者刚刚得知患艾滋病的消息时,经过短暂的休克期后,患者常常会感到绝望,自认为“完了”。有些患者病程较长,久治不愈,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家庭负担和心理压力,容易产生悲观绝望心理,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或放弃治疗。

  心理处方早期要做好危机干预,防止患者自杀,然后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向患者说明病情顽固难愈的原因,使其对病情有全面客观的了解,并说服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增加机体抵抗力,配合治疗,最终战胜疾病。

  疑病心理像王某一样,患者被查出有艾滋病后,对身体过分关注。有的人因一次偶然的婚外性行为就怀疑自己患了艾滋病,反复检查外生殖器,把以前未注意的丘疹、皮肤腺异位等误以为艾滋病症状表现,虽经多次检查排除,仍将信将疑。有的人还会把一些无关的症状与艾滋病联系起来。

  心理处方对这类患者除耐心给予解释外,还可给予安慰剂治疗,对某些易受暗示影响的人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必要时可劝其到精神科就诊。家人和朋友不可过分渲染,大惊小怪,要多给予心理安慰,缓解其心理压力。

  享乐和仇视心理有的患者得病后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自暴自弃,及时享乐。还有的人视传统性道德为桎梏,追求性享乐,对生命持无所谓的态度。还有的人患病后恨苍天不公,恨命运不济,放纵自己或产生逆反心理,仇视社会,或报复他人,故意把艾滋病传给更多的人,以求得心理平衡。

  心理处方这类患者的危害较大,重要的不仅是治疗其躯体疾病,而且要说服其放弃不良的行为方式,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疾病,相信政府,相信科学,必要时由公安机关进行收容教育。

  开展艾滋病的科学研究和相关知识普及工作,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治疗,改变其不良心态,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自:健康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