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入学心理测评应该慎行
2006-01-26

 

  一些大学已确认:在今年新生报到时要做心理测评,并据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和进行危机干预,以此预防大学生精神障碍,甚至预防自杀。据称,南京一些高校也准备推广此招。但是,南京一些心理卫生专家对此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大学新生入学查心理的做法要慎行。

  心理卫生主任医师薛林对记者说,大学新生入学查心理的作法是否有效,目前还多有问号。如早就有高校这样做了,校方对在心理测试报告中得分不好的新生特别关注,结果后来出事的却是当时得分很好的同学。薛林认为,心理卫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时间来沉淀。相当一批测试结果异常的新生未必真有心理问题,只是说明他们刚到校,一时无法适应,必有一些恐慌和茫然,此时将他们心理“分册”也不尽合理。即使做了心理测试,也不能完全依赖这些数据,反而使孩子一进大学就被弄得很紧张。薛林说,不能让孩子“刚下眉头,又上心头”,最好等同学安稳下来以后,再以某种合适和温和的方式做心理测试。

  心理卫生专家谭钊安教授说,心理测验量表应有科学性和严肃性,还有保密性,人格测试是心理测量中最难的部分,人格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只能间接推测,必须全方位和多角度了解,才能得出比较可信的结论。如目前最为权威的MMPI人格问卷的测试项目多达500多道,每道题目的设计都要在大量人群中反复测试,测验结论的得出需要经过严谨和细致的专业分析。可现在,原本保密才有效的心理测试,已成为网上流行的游戏,使许多心理测评表的功效大打折扣。有些同学在高中就玩得烂熟,做大学心理测评未必就是真实想法。

  谭钊安教授说,正是由于一些高校存在的滥用和错误解释心理测量结果的现象,还有网上各种心理测量对学生的干扰,教育部已组织专家研制出“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利用这一量表可以测量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所承受的精神压力,用来筛查那些需要给予特别心理关照的学生。但尽管如此,专家还认为,该表也不能排除误差的可能,因为心理健康更多是一种主观的感觉,所以,要慎重地对待测量结果。

  薛林对记者说,由于文化的多元化,对现代大学生的看法也要多角度,不能一概而论或一种模式,单纯的心理测试结果是不能给某人定性的,心理测试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但绝不能变成评价的唯一标准。而且心理测量并不像物理测量,有很严格的量化标准。 同样测试结果会有不同的解释,对测试者来说,仅供参考而已。薛林认为,大学生入校前三个月,是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最多的一段时间,主要还是适应问题,而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反而是次要的因素。所以,新生首先要在感情上摆脱依赖家庭的心理,使自己能尽快独立起来。

来源:21.cn  时间:2005.08.31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