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创造临终关怀奇迹
2006-11-29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北京松堂关怀医院是中国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在这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临终者。他们因为疾病、衰老、意外事件等不同原因而被“宣判”了“死刑”,等待着死神随时降临;他们有各自的喜怒哀乐,未了的心愿,难解的心结。而临终关怀事业就是“要让临终者没有遗憾地、带着尊严地完成他生命的最后成长。”

  当临终者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已经不能为自己控制时,就会悲观甚至绝望

  梁子进医院的时候62岁,下肢却已经瘫痪了37年。他进医院的那个下午,是蜷缩在担架车上被推进来的。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衣裤留下一块块大便的痕迹,臭气熏天,一张脸乌黑龌龊,根本分辨不清皮肤本来的颜色。医护人员惊讶,医院从来没有接过这样肮脏的病人,但是站在一旁的梁子的妻子却是一副司空见惯的神情。

  梁子看到几个身穿白大褂的人在抬他,大声叫喊着,并恶狠狠地挥舞着拳头,怀疑他的妻子和别人一起商量着要害死他。面对要给他换干净衣服的医护人员,更是又踢又踹又抓又挠的。医护人员没辙地站在一边,梁子伸出两只干瘦的胳膊大声叫喊着:“要是我没病,要是我能站起来,你们6个也不是我的对手!”

  梁子是北京松堂关怀医院接收的一位临终者。北京松堂关怀医院院长李伟说,医院自1987年创办至今共接收过梁子这样的临终者1.6万例。

  其实,所有像梁子一样到关怀医院的人,几乎都是已经被医学判了“死刑”的人。面临死亡时,人往往会很焦虑、疑心、不安、烦躁和恐惧。研究表明,当人的控制感受到威胁时,个人会表现出负面情绪,如生气、狂怒和愤慨。而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控制感则可能表现出悲观、抑郁甚至绝望。当临终者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已经不能为自己控制时,情绪就很容易波动。

  
给临终者报以微笑,让他们形成良性性格

  在给梁子办完入院手续后,梁子的妻子走了。李伟回到病房跟梁子聊天,梁子很警惕地看着李伟:“我老婆跟你们说了什么?”

  “你爱人挺关心你的,让我们好好治你的病。”

  “瞎说!那个刁婆巴不得我早死!

  梁子对李伟慢慢讲起了他的家庭。原来,梁子25岁的时候下肢瘫痪,便只能在床上躺着。刚开始的时候,他妻子还能每天伺候,端屎端尿,喂水喂饭。但是后来红杏出墙,越来越过分。

  梁子的声音有些颤抖。为了安抚他的情绪,李伟握住他的手,手上黏糊糊的。“你看,你怎么不洗脸啊?”“她不给我打水!”“我叫小姑娘帮你洗吧。”护理员帮他洗干净后,发现他原来的肤色是很白净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梁子发现医护人员并没有恶意,便顺从地让医护人员把脏衣服换掉,洗干净身体。

  聊天中,梁子告诉了李伟自己在家被虐待的经历,总觉得妻子要害死自己。

  李伟说:“梁子在长期压迫中生活得太久,所以他有很强的自卑以至人格扭曲。他防范甚至仇恨所有人。”

  李伟决定通过生活环境的改变,让梁子产生良性人格。李伟针对梁子的情况给开了一组“爱的处方”:一是给治疗和与他接触的医疗人员,说话要温柔、亲切、礼貌;尽可能地给他温柔、体贴、抚摩,满足他皮肤接触的饥渴。二是给他做全面检查,尽量缓解他身体上的不适;除了心理医生,每一个与他接触的医务人员都兼做他的心理医生,让他接触美好事物。三是所有工作人员,包括给他送饭的营养师,在跟他接触时都要主动跟他聊天,说话要充满爱意,给他最文明的语言,并且面带微笑。四是每天两次用轮椅推他到院子里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让他尽量多参与生活,多与其他病人交朋友。五是尽量满足他的所有需求,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回归他的尊严……

  面对大家的微笑与友好,梁子观察、思考、确定微笑里没有敌意时,便努力地回敬微笑,开始时他生硬的微笑显出他的紧张。经过一段时间后,梁子学会了说话的时候用“谢谢”、“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语调也从原来的生硬变得自然流露了。

  让临终者感觉自己“有用”,他就会很有满足感

  有一天,梁子大声叫:“护士!护士!”两三个护士以为发生了什么事,赶紧跑到他身边,他用手很认真地指着同屋的一个病人的吊瓶说,你们看,快没了。护士们笑了:“谢谢您,我们都记得呢!您眼睛好,帮我们看着点儿,快没的时候叫护士过来换。”梁子就像孩子一样,只要同病房有人挂着吊瓶,他就很认真地盯着看。

  北京松堂医院的朱林副院长说,老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是最怕被遗忘的,他们很担心自己没用了,所以给老人一点能证明他还有用的事情做,他就会很有满足感。

  梁子病危的时候,他妻子来看过一次。这个时候,梁子已经没有了刚进院时的仇恨,而是很有礼貌地叫护士给妻子搬来椅子坐下。梁子跟妻子说起了儿子,想见儿子儿媳一面。他知道自己快要做爷爷了。

  10多天后,梁子第一次看到了儿媳妇,并看到她滚圆的肚子,乐得合不上嘴。

  一个星期后的下午,梁子幸福地、尊严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一个被迫失去自我决策权和控制感的人,如果我们给他一种较强的自我责任感,提高他对生活的控制感,那么他的生活质量就会提高,生活态度也会变得更加积极。

  ◆延伸阅读

  临终关怀有心理诀窍

  北京松堂关怀医院院长李伟说,临终前病人的身体抵抗力已经减弱了,这个时候他们需要医疗支持;但是已经不适合做化学药物的治疗,这个时候对病人来说,心理上的安慰更为重要。心理关怀可以做到很多医疗上做不到的事情,能创造很多的医学奇迹。

  
努力营造“家”的感觉

  关怀医院里很多老人大多时候都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候他们的意志并不是很清醒。但是他们稍微清醒的时候,就会很在乎“家”的感觉。

  松堂关怀医院院长李伟认为,医院也要尽力营造家庭氛围。这不仅仅是指环境上尽力做到清洁,更多的是在角色扮演上。

  
留意收集老人的快乐

  面临死亡,在剩下的不多的日子里,快乐更显得弥足珍贵。北京松堂医院志愿者张大诺的经验之谈是,在与老人的交谈中,时刻敏感注意老人在说到什么的时候非常高兴,甚至提到“高兴”、“快乐”、“难忘”、“真好”等字眼,在心里把这些事情记住。这些东西,老人说完就忘了,但是你以后再与他聊天时提起这些事情,他们还是会很高兴,这些高兴的事情可以冲淡他们的痛苦,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交流时握住老人的手

  松堂医院的临床心理医生罗咏雪认为,要多跟临终者交流,交流的时候最好能拉着他们的手,或者抱抱他们。握手作为亲密的肢体交流,更有助于病人感到别人关心他。许多病人都说过,他们不愿意孤独的死去,尽管他们需要止痛药物,但他们并不愿意在死亡的那一刻被药物麻醉。真切地感受到亲人和护理人员的抚慰,感觉到他人此时此刻和自己在一起,这是临终患者最为需要的。

  转自:北京科技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