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距离能否消除内心冷漠
2006-11-29

(资料图片 来自:大江网)

  抱抱团街头拥抱陌生人———

  如果有一天你正走在繁华的街头,突然对面跑过来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微笑着张开双臂,想要热情地与你拥抱,别惊慌,你十有八九是遇到“抱抱团”的集体活动了。

  随着国内各家媒体对于“抱抱团”活动的披露报道,“是否应当接受陌生人的拥抱”以及“短暂拥抱能否消除冷漠”等疑问逐渐成为社会广泛讨论的热点话题。

  时下,在长沙、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正在流行着一种与陌生人街头拥抱,传递温暖的主题活动,而这群自发集结而成的“施抱者”,就是传说中行踪不定的“抱抱团”。

  “
抱抱团”鼓励人们走上街头拥抱陌生人

  “抱抱团”的发起者是一个名叫才子豪的广告从业人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在网络上看到了一段澳大利亚人曼恩在悉尼街头拒绝冷漠,进行“免费”拥抱的视频,并由此大受启发在长沙组建了第一支“抱抱团”,鼓励人们走上街头拥抱陌生人。很快,“抱抱团”通过网络互动在不少城市都建立了分支机构,并且都先后举办了不同规模的“拥抱”活动。

  记者通过网络加入了“北京抱抱团”的QQ群,经过历时三天的群内交流,记者发现,这个QQ群内的很多主力成员都十分热衷于结交新人以及共同策划活动,但对于媒体却十分冷淡,甚至是排斥。一位网名叫“松花蛋小丑”的成员表示,媒体的广泛报道在某种意义上使“抱抱团”的活动成为一种炒作,削弱了它本该有的平实与从容,使人们非但没有在短时间接触并接受这种温暖的倡导,反而开始质疑它大量繁衍的做秀风格。

  
“抱抱团”认为,一个拥抱有时候能胜过千言万语

  北京“抱抱团”的负责人之一,网名为“跟我回火星”的QQ群管理员告诉记者,“抱抱团”的QQ群已经遍及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天津、郑州、大连、昆明、苏州等十几个城市,人们为了“温暖的拥抱”而志愿集结在一起,目的十分单纯统一。来京两年自由职业者的漂泊生活,使这个24岁的年轻男孩子逐渐变得内向而多疑,并且模糊了一些内心原本美好的东西。因此当他在网络上看到了长沙“抱抱团”的活动视频后,大受触动,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北京地区的“抱抱团”。

  “跟我回火星”表示,“抱抱团”的宗旨是通过“拥抱”这种方式来唤起人们心中久违的温情,打破冷漠的社会氛围,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并希望最终通过这种有益的尝试与努力来催生出其他更多更好的温情表达方式。因此,即使与陌生人的拥抱只有短短数秒,但是这种温暖的信息一旦被明确传递出去,就势必会在一部分人身上发生效应,积少成多,最终将改善整个社会的人际现状。

  虽然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的性格比较含蓄内敛,“拥抱”也并非是表达感情的主流方式,但无可否认,这却是人类与生俱来最自然最直接的方式。一旦逾越了传统认知的局限之后,拥抱便毫无国界之分,一个拥抱有时候能胜过千言万语。

  
有人支持“抱抱团”的行为,有人则认为是一场毫无意义的街头做秀

  随着媒体对于“抱抱团”活动的披露,网络世界上对于“拥抱”形成了一场混战。支持方认为“抱抱团”的拥抱活动,是在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传递温暖的感觉。但除了一部分肯定的声音之外,仍然有很多人对这种大胆的形式表示质疑甚至否定。不少人认为这种与陌生人的拥抱只有短短的数秒时间,形式远远大于内容,所谓“化解冷漠”的初衷恐怕就此演变成一场毫无意义的街头做秀。更有人开玩笑说,“我还真怕是性骚扰呢!”

  北京东明时光国际咨询中心执行主任赵劭祎告诉记者,拥抱这种拉进身体距离,甚至直接带来肌肤接触的亲密行为,确实能够对一部分人产生帮助,使他们感受到期望获得的温暖与支持,例如长年漂泊在外,远离亲人的打工者或者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冷漠或歧视的孤儿、残障人士等,才会比较容易地通过这种外来的“亲密行为”来补偿内心的需求与缺憾,获得真正温暖的感受。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短短几秒钟的拥抱很难实现强烈的认知效果,所谓的感动只是本能的瞬间情绪性行为,难以持久。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同时表示,“抱抱团”街头拥抱陌生人的做法不符合中国传统的行为模式,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化为常规的交流习惯,普及性和推广性都很低。所以现阶段它只能是“一小部分人”的个别行为,而相对的效应也会随之变得非常局限而狭隘。

  “街头拥抱”能否化解冷漠需要时间证明

  对于“抱抱团”成员“用拥抱化解冷漠”雄心壮志的理想,周孝正认为这种目的最终能否实现仍有待于时间的检验与证明。像西方的“握手礼”最终也能和谐融入中国社会一样,周孝正表示,拥抱作为非常亲密的交流方式,在现阶段由于受到传统文化认知差异的影响而不可能趋于主流,但是它毕竟存在于当下的实际生活中,并正在有组织地逐渐发展壮大,因此它所引发的社会效应可能需要在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有所显现。

  赵劭祎也认为拥抱作为十分明确的“亲密行为”,确实制造了物理范畴的“亲密距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同时建立了心理范畴的“亲密距离”,也就是俗称的“亲密关系”。因此,当一个人在接受到陌生人的主动拥抱之后,他可能会获得短暂的温暖愉悦感受,但并不一定会立刻主动将这种感受转化为“信任”或其他有益的“情感付出”。

  专家建议

  传递温情还有更好方式

  既然“抱抱团”的“街头拥抱”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人情冷漠”作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却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共鸣与思考,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寻找到一些每个人都容易接受、又力所能及的方式来共同努力,一点一点地瓦解猜疑与麻木,构建出和谐温暖的人际社会。

  赵劭祎和周孝正两位专家对此共同给出了三点建议:

  关怀身边人:首先学会将温暖与关怀传递给身旁最触手可及的亲人、朋友、同事、邻居。一声友好的“早安”、一句真诚的“路上小心”,或者一个默契的祝福眼神,都能够使人感觉亲切而满足。

  加入志愿者:如果你真心希望可以通过自身努力给陌生人带来安慰与感动,那么加入志愿者吧!无论是去敬老院联欢,还是去希望小学支教;无论是义务打扫医院,还是主动清洁社区;无论是用英语辅助售票,还是用中文耐心指路,都是非常有益的个人贡献行为,能够确实使获益者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建立自信:在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不相信别人,主要是源于不信任自己。因此,减少猜忌的一大方法便是努力树立牢固的自信心。要相信“爱”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不会轻易遗失或毁灭。坚信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留住“爱”的能力与“爱”的冲动,一个“心中有爱”的人,才能给予别人温暖和关爱,才能切实感受到并珍惜别人的付出与关怀。

  转自:北京科技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