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 攀比 时尚 超前 刺破大学生消费暗疮
2006-01-25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当代大学生是上世纪80年代生人,且群体较特别,因此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这就是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说得再直白一点,大学生消费群体普遍存在着非理性消费问题。

  近日,记者在我区几所高校就大学生消费问题进行了采访。

  消费心态:从盲目向浮躁转变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目前正受到市场经济的强有力冲击。只是,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大学生群体,却具有多种经济状况,于是,表现在消费上就像“鸡尾酒”一样出现了层次。面对五彩缤纷的消费市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也逐渐从盲目向浮躁冲动转变,呈现出不太成熟的价值取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学生总体消费处于“温饱”阶段——即吃饭、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但消费层次却存在着两极分化现象。据了解,我区大学生中消费最高的达到一年12000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1500元,其中90%的大学生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此外,大学生攀比消费更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潇洒消费——旅游、恋爱;昂贵消费——手机、电脑;暧昧消费——聚会、请客;个性消费——名牌服饰、化妆品等。随着消费中攀比心态的升温,大学生消费群体亦出现割据局面:“奢侈型”学生出手阔绰,喜欢购买名牌,请客买单:“自给型”学生不定期购买中档服装,部分有一定能力的购买中档手机;贫困学生非常节俭,但攀比之风又使这个群体容易心理失衡,于是频频向家人索要“补贴”,进而成为校园内最大的畸形消费群体。

  消费特点:个性、攀比、时尚、超前

  大学生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我区某高校历史系辅导员告诉记者,主要花在衣食住行、谈恋爱和打电子游戏上了。有的大四学生仅配手机和穿名牌服装就花掉好几千元。有的学生嫌学校宿舍条件不好,每月花三四百元在校外租房住。

  我区某高校经济管理系大二学生韩磊(化名)告诉记者,看到许多同学穿着时尚、频频请客比阔气,在自尊心的驱使下,他也开始买名牌服装,并配了一部“三星”牌手机。“这样花钱家人不责骂你吗?”记者疑惑地问。“父母就我一个独生子,一般对我百依百顺。”他如实抖落了自己的“背景”。记者找到电信系四年级一位学生小王时,他正和同学在一家餐厅聚会。小王虽然来自陕西一个贫困的地方,但出手阔绰,没有多数穷孩子的“吝啬”。谈及消费,他多少显得有些无奈:“刚进校时,老乡告诉我,要在大学里混出名堂,必须有一帮朋友。”小王长得英俊魁梧,许多同学愿意和他交往,他就经常请同学吃饭。大二那年,看到别人谈恋爱,他也找了个女朋友。“虽然我知道这样攀比消费有负父母,但已经这样了。”他无奈地说。记者又问:“那你的经济来源是?”他说除了跟家里要,再就是做家教,实在不够花就跟同学借。

  采访中记者还意外地发现,少数大学生骑着摩托车满校园兜风。在一所大学校园里,记者大概数了一下,有12辆摩托车停放在宿舍楼前,而且牌子各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信系二年级男生告诉记者,不论年级差异,现如今90%的学生都有手机,但骑摩托车的学生并不多见。他说:“骑摩托车现象这学期才刚出现,起初,学校只有四五个学生买了摩托车,而且都是清一色的踏板,渐渐地,已经有30余辆摩托车进了校园,有的价钱在4000元左右。”

  另外,女大学生的攀比消费现象更是引人注目。阿兰德孜(化名)来自新疆乌鲁木齐,是我区某高校音乐舞蹈系的学生。她说:“本来不想找男朋友,但每次看到同宿舍同学的男友给她们买这样那样的东西,就嫉妒得不行。逢年过节或过生日,男友给她们的礼物更是一次都不能少,还有男生咬牙买金项链给女友。如今,我也找了个男朋友,他家比较富裕,认识他以后,我的消费指数一路攀升,如今,我每月的消费都在1000元左右。”采访时,记者在校园内碰到了中文系女生野草(化名),她说:“开学到现在,我已经花了5000多块钱,把这学期的生活费都提前花了。主要是去了一趟西安,一次花掉了2000多元,剩余的钱都用来买衣服和化妆品了。”“那后半学期你怎么生活呢?”记者问。“到时候再说,万一不行就向家人要呗。”她满脸地无奈。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