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长沙、北京、南京、广州等地都刮起了“抱抱团”旋风,并迅速在武汉蔓延,一些年轻人举着“来吧抱抱”、“拒绝冷漠”、“来自陌生人的关怀”、“FreeHugs”等纸牌走上街头,微笑着与迎面而来的陌生人拥抱……试图通过与陌生人拥抱向陌生人传递温暖,向冷漠的人心说“不”。
抱抱团的出现,引发了社会各界褒贬不一的广泛评论。贬者言之:何必这么矫情,关心你身边的每一个人,爱惜你的家人,在路上与陌生人目光相对时给他(她)一个温暖的微笑,或是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尽你的能力帮助就足矣。而褒者则言:一个拥抱是一份来自陌生人不求回报的关爱,它是免费的、自由的,我们可以拥抱小猫小狗,为什么不能拥抱一个与我们同类的人呢?
撇开是非不谈,这一现象实际上凸显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以及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的存在。
封闭心理。现代人讲求实效、追求高成就,许多人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事业和工作中并为之奋斗终生,有的人无暇娱乐交往,有的人顾不上亲情相聚,废寝忘食、聚精会神达到忘我境地甚至成为工作狂。天长日久,心里只剩下眼前一片天地,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单调的氛围和思维中,从无暇走出去变成不愿走出去甚至不能走出来。这些人在事业上往往很有成就,但在生活中呆板封闭,少与人交往、交流。
孤独心理。今天的人们普遍感到,随着社会交往交际的更广泛,人们之间的理解反而更少了,心理距离拉大了,人际关系表面化形式化,亲友不亲,邻里不邻,防盗门、安全锁挡不住窃贼,却阻隔了人们之间的日常交往。现在的工作方式趋向人机一体化,通过工作交流的渠道也少了,人们似乎生活在一种喧嚣的孤独中,人们都感叹别人不理解自己,但自己从不先去理解别人。
疲倦心理。社会发展快、时代变化快,竞争的社会一切处于高速运转之中,生活中的高旋律和快节奏使人们在心理上处于一种高度和持续的紧张中,大家都在拼命挤时间干事情,有限的时间总有着无限干不完的事,常常有一种疲于奔命的感觉,持续的疲倦让人有一种随时衰竭的危机感,这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便掠夺了与家人、朋友乃至陌生人的交流。
人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任何一种心理状态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但不要给自己筑起心理牢狱,不要围于一个圈子出不去,只要你打开这些心灵上的枷锁,经常出来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总是精彩。
基于此,对于“抱抱团”的行为,我们大可将其视为一种可以观看或参与的公益表演,如能从中受益当然最好,实在“没感觉”也犯不上指责刁难。诚然,与陌生人拥抱一两次不足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但“抱抱团”行动至少给了我们两点启示。其一,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已成为某些学校和家长教育下一代的“金玉良言”的今天,渴望关怀、拒绝冷漠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呼唤;其二,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大程度的开放,需要不同文明的激烈碰撞。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无穷近也可以无穷远,拉近彼此的距离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渴求。拥抱,不过是满足这种心理渴求的一种表达方式。让世界没有隔阂,应该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
转自:楚天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