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压力加剧 越来越多的人试图宣泄内心不满———
“我压力很大”、“忙啊”、“心太烦”、“钱太少”、“我要休假”、“干整整五天,睡整整两天”、“考证多累”……
2006年9月15日,上海淮海路街头竖起的一块“白领抗压”宣言板上,上千忙碌的白领将自己平日压抑的种种不满和抱怨,以及暂时无法实现的诉求纷纷书写在大大小小的黄色“即时贴”上,密密麻麻地聚成一片,颇有些壮观。
近年来,随着职场生存压力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抱怨大军”的行列中。
心理咨询专家韩三奇表示,“抱怨”作为一个人在遭遇到不公待遇或灰暗现实后的基本情绪反应,是一种本能,不应当盲目地予以否定和打击。
韩三奇说,目前抱怨大军的所谓“抱怨”,事实上是在表达和宣泄内心的不满。固执地压抑,假装维持冷静与平和,则反而会使压力加倍,不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实际上,他们的抱怨,其目的并不是只为了让对方感知到这种不满,而是希望对方在体察到抱怨者的抵触消极情绪后,能提供某些帮助和疏导,或者改善原有的行为方式,营造和谐的相处氛围。因此,职场人士要学会聪明和理性的“抱怨”。
不要“强求公平”
抱怨之前先进行一下彻底的自我反思,看看自己是否在“强求公平”。
实际生活中的任何概念都是相对成立的,所谓“公平”也没有绝对均匀合理的分配法则。如果因为这种原因而产生了抱怨,你就要首先破除你心中的刻板定义,弱化那些你认为理所当然的“分配依据”,努力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别。
比如你是硕士学历,但一直和本科生出身的某同事拿同样多的薪水。在此时,不要单纯强调本科与硕士学历的高低区别,而是要从实际工作中寻找他究竟在哪些方面比你出色。客观的认知心态能够帮你化解掉很多不必要的抱怨情绪。
保证“诉求明确”
在你开口抱怨之前,要首先明确困扰自己情绪的“罪魁祸首”,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概括出压力的“元凶”,表达出自己期望获得改善的重点要求,比如“想睡觉”、“停止加班”等等,而不是以“烦”、“穷”、“愁”这样简单的形容词一笔带过。只有这样才能使听到你抱怨的人了解到你确实的处境,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帮助或改善策略。
比如你所在的公司连续三天加班,却拿不到任何加班费用。此时即使你鼓起勇气决定向部门主管抱怨,但如果只说“我好累!我好烦!”则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不如换成“加班太频繁了,睡觉都睡不够,而且不给加班费,感到不舒服!”
选择有效的倾听者
“抱怨”如果不分场合不分地点,无休无止地进行下去,只会使你变成一个“人见人躲”的孤家寡人。另一方面,说给对改善现状“无能为力”的人听,“抱怨”永远只能是单纯的情绪发泄。甚至当他们的同情和忍耐发挥到极限的时候,你将会更加无处倾诉,自我压抑。
因此,有效地抱怨应选择一个有效的倾听者,比如能够对你提供实际改善作用的上司或能够及时对你进行心理疏导的心理医生,使它得以转化为一种建议或宣言,则更具有实际效用。
留有回旋余地
“抱怨”的场合与方式的选择同样非常重要。应当尽量避免在正式场合,工作时间对工作进行抱怨,会使你看起来缺乏起码的度量和专业素质。
比较聪明的做法,应该是选择在下班后的闲暇时间,以比较私人的方式向有需要倾听的对象进行抱怨。这一点尤其适用于上级和下属之间,虽然说话的内容也许并不美好,但你选择的时间场合则充分尊重了对方的身份,反而能使抱怨听起来更加诚恳。
在抱怨的过程中应当“就事论事”,坚决避免任何带有恶意人身攻击、侮辱、毁谤性质的言语。当你的抱怨听起来更像是对某个具体当事人的否定和抗议时,这场抱怨很容易转化为直接的矛盾对立冲突,实不明智。
抱怨要趁早
这里的“趁早”,不是遇到任何不顺心的大事小事都立刻抱怨。而是要学会及时体察自己的心理需求,在某些单个独立的创伤性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通过“抱怨”这种比较直接的方式来排遣压力和郁闷,而不至于麻木地累积到最后近乎于崩溃的地步。
比如说,当你第一次连续一周加班而失掉业余时间后,如果感觉压抑和苦闷,就应当找合适的人抱怨。一周的加班对于职业人群来说伤害程度并不深刻,进行简单的心理调试即可重新投入工作。但如果你持续压抑自己,使这种简单的“伤害”累积达到质变,彻底陷入抑郁或者焦虑,到那时再抱怨也无济于事了。
职场“抱怨”三大类型
怨妇型:
“烦死我了!”是这种人最常用的一句口头禅。
刘蓉在文化公司担任前台秘书,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琐碎事务,加上薪水不高,升职渺茫,使得刘蓉像个“怨妇”一样,经常把“烦啊”、“穷啊”、“压力大啊”之类的话语挂在嘴边,走到哪里就说到哪里。
专家针对这种现象分析:刘蓉的抱怨听起来似乎非常直白,但缺乏实际内容,是非常空洞而模糊的。一方面并不利于“说者”明确自身实际的问题和困扰,而往往纠缠在笼统不清晰的消极认知中,无法自拔。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听者”即时体察对方的需求及真实处境,很难提供有效的支援和帮助。这类抱怨缺乏具体的指向性和实用性,对实际情况没有任何良性的引导及改善。
调侃型:
“一般般吧”、“还凑合吧”、“也就那么回事”……这种人最喜欢说这些话。
在广告公司任职的陈雨,客户压力、新人竞争、灵感枯竭……像幽灵一样缠绕着他。但是,无论谁问他最近的情况,他只是阴阳怪气地哼哼几句。
专家认为,这类抱怨比较特殊地将个人情绪隐藏起来。它与第一类抱怨相比,甚至缺少最基本的情绪说明,听者也无从准确判断其所指代的境况和现状。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近乎于调侃型的抱怨,其实源于对所处现实的逃避心理。因为不想面对,所以就用最不着边际的话语来表达内心的不满与不安。
明确型:
“想睡觉”、“讨厌加班”、“厌烦培训”……这类抱怨非常明确地说出问题在哪里。
赵天威在一家软件开发公司上班,负责编程工作。由于进度吃紧,一连三个月,加班熬夜更成了家常便饭。私下他会抱怨:“好累啊!我也想睡觉!”“讨厌加班,我要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
职场专家比较认同这种比较明确的抱怨。由于其准确传递出“说者”当前最大的困扰和苦闷,因此使压力及抑郁的情绪在具体的表述过程中得以梳理。
这种梳理能够帮助“说者”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并在“认识”的过程中有效缓解由于压力的“模糊感”而引发的“无措感”。与此同时,这种抱怨也使得“听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高的效率提取到有用的信息,以便提供帮助或建议,值得提倡。
转自:北京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