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已有近1亿被戏称为“小皇帝”的独生子女出生。其中,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独生子女已经长大成人,他们陆续结婚生子。这些孩子成为他们父母之后的第二代独生子女。再加上上世纪90年代出生这批独生子女,他们具有更鲜明的个性特点。专家介绍道,现在独生子女和10年前相比,在独立性增强的同时,行为逆反性也增强了,对于家长的管教,他们总表现得很厌烦,甚至采取“正面对抗式”的反抗。这些都是心理疾病的隐患,对成人后的精神及性格影响很大。
过分溺爱:导致教育的失败
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常常是6个大人照顾一个孩子,有些父母忙于工作,干脆把小孩完全托付给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张晓曼认为,由于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自然会对这个孩子投入全部精力、倾入全部感情。特别是“第二代独生子女”形成后,一个孩子往往承载着两辈人、三个家庭的希望。
北京某小教师雷悦说:“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我们做老师的根本不敢批评他们,有时候对学生说话的语气稍微重一点,都让我们诚惶诚恐。”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很多老师中间,都存在不敢批评学生的心理。
溺爱独生子女已经成为教育界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溺爱孩子只能导致失败的教育。”儿童教育专家卢勤认为,家长出于对独生子女的疼爱,都事事满足、事实包办,这种做法的后果会养成孩子依赖性强、唯我独尊等不好的品行。所以,家长应该学会把对孩子的爱藏起来一半。
心理错位:引发儿童心理疾病
据有关资料表明,79%%的儿童心理疾病是由父母心理错位引发的。安定医院专家、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郑毅教授认为,随着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们在家里几乎没有兄弟姐妹,只能与电视为伴。长此以往,很容易将电视节目里的人或小动物当做自己的伙伴,以替代与同龄伙伴相处的乐趣。有的儿童在不看电视时,常常独自发愣,沉默寡言;有的孩子甚至见人就躲,见物就怕,性格孤僻,精神医学称之为“电视孤独症”。
再有就是感觉统合失调征。一考试就紧张,人多时不敢说话,学习丢三落四,挑食厌食,爱哭爱闹等。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智力一般在平均水平以上,但由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会出现学习成绩落后、运动技能差、适应能力差等现象。
郑毅教授呼吁,为防止儿童心理疾病的发生,父母应主动调节好自己的心理期望值,不要强制孩子而“拔苗助长”,要多给孩子“松绑”。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违背教育规律,无休止地提高智育要求,令孩子大小考试非满分不可,这无形中的压力使孩子没有喘息的余地,极易造成孩子精神失常。
专家忧虑:误诊错诊率高达九成
郑毅教授说,精神疾病不止存在于成人,儿童患此病的也不在少数,只是由于儿童精神疾病往往更难识别,“问题孩子”得到恰当治疗的比例则是远远低于国外。
2003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有6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到32%%,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安定医院的一项调查也发现,有32%%的北京中小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如此庞大的心理疾病人群,真正接受过精神专科治疗的却微乎其微。郑毅教授提供的数字显示,由于儿童精神疾病比较难以发现和诊断,国际上估计大约有20%%的小病号得到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但是在我国有九成以上的“问题孩子”是被误诊和错诊的。
“现在许多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对孩子可能存在心理精神问题却一概不知。”郑毅教授说,儿童精神疾病的初期症状包括突然间的学习下降、行为古怪、抑郁、自言自语或是眨眼、耸肩、爱说谎话、注意力不集中等。在不少家长看来,这些最初症状大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小毛病、坏习惯。实际上,这些异常状况都是孩子的“心理求助信号”。由于大多数家长和医生都缺乏心理精神疾病知识,忽视了这些异常行为,延误了治疗,还有的长年辗转于儿科、内科之间,得不到合适的治疗。
转自: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