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最受用的心灵处方
2006-11-02

  

  女性朋友在一生中都可能面临就业、情感、生产以及更年期等带来的心理压力,勇敢面对,完全能战胜心理问题。

  婚前(20岁左右)

  关于成长

  20岁以下的女孩子还处于青春期,对性功能、性生理好奇或是无知,有可能引发心理问题。

  ★专家建议:应加强性心理教育,在进入青春期之前就对性有正确的认识。

  就业压力与情感

  除了面临青春期“成长的烦恼”外,女性朋友在这个阶段可能遭遇的“成长的烦恼”还包括就业压力带来的情绪问题,以及失恋带来的心理危机。

  学校是象牙塔,家庭是避风港,而即将毕业的女学生不得不去直面就业的压力,她们可能对自己的将来感到茫然,甚至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危机。一些人会因此焦虑、紧张、注意力不集中,会把过多的时间用于对未来的思考和忧虑上,甚至出现抑郁、情绪低落等表现,进而出现恶性循环,甚至无法完成学业。

  另外,失恋等情感问题也可能让她们“坐卧不安”,出现烦躁不安、爱发脾气、焦虑、抑郁等问题。

  ★专家建议:多和家人、朋友等自己信任的人倾诉,在一定范围内讨论,共同分享经验。运动、听音乐、看电影、写日志等自己喜欢的活动都能分散注意力。

  如果无法自我调整,建议去医院检查。如果是失恋带来的心理危机,有时还需要两个人一起去看医生。

  婚前恐惧

  专家指出,这也是女性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之一。在即将踏入婚姻的殿堂时,有的女性开始对婚姻生活感到恐惧,甚至想逃避,从而情绪不稳或爱发脾气。

  ★专家建议:自己明白这不是“很糟糕的事”。婚姻需要两个人共同建设,一起在未来的生活中找答案。建议和父母、亲近的人多交流,给自己更多的勇气。

  婚后(20到40岁左右)

  婚后不适应

  婚后不适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性生活不和谐。面临这一问题,有的女性朋友甚至怀疑两个人是否合适,这种不适应直接影响到她们的情绪。

  ★专家建议:夫妻间要多沟通,如果两个人解决不了,建议一起去看心理医生。

  夫妻沟通障碍

  结婚时间长了,很可能出现交流懈怠,可能导致夫妻出现沟通障碍,甚至造成婚姻危机。

  ★专家建议:经常交流,告诉对方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经常给婚姻“加点内容”,营造一些共同经历,如一起旅游等也是改善关系增进沟通的好方法。

  有时解决家庭问题也需要一定的外界专业干预―――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咨询,必须积极参与。

  产后抑郁

  新生命的到来应该是人生中最值得欣喜的事情之一。有些女性却在经历这人生特殊的时刻后,被抑郁所困扰。产后抑郁患者会出现抑郁、悲伤、烦躁等症状,甚至与丈夫、家人产生隔阂。

  ★专家建议:在产前、产后使孕产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预防产后抑郁症最重要的措施。家人,尤其是丈夫除了准备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外,还要和妻子多沟通,让她随时感受到关怀。

  丈夫外遇

  外遇已经成了越来越多家庭不得不说的问题。面临丈夫的外遇时,多数女性会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焦虑。

  ★专家建议: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做出努力,或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即使离婚了,原来的夫妻也可以做朋友。但要从婚姻的阴影中走出来,尽量让自己以一个平常心去看待对方,彻底放下过去的生活,让自己开始新的生活。

  职业女性压力

  很多女性既要出去上班,又要料理家务,工作和生活使她们不得不面临双重压力。巨大的压力使一些女性不堪重负,变得紧张、焦虑、烦躁、爱唠叨等。

  ★专家建议:合理安排工作生活,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不要超负荷工作,要坚持运动。要学会缓解心理压力,尽量想办法宣泄或转移情绪,运动、读书、找朋友倾诉都是好方式。杜绝不良生活习惯,如常喝咖啡、借酒消愁等。

  中老年女性

  更年期抑郁

  更年期抑郁对于40岁以后的女性来说极为常见,它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开始多表现为神经衰弱症状,如失眠、乏力、烦躁等不适,突出症状是焦虑紧张,面容憔悴,严重时坐卧不安,悲观消极。

  更年期抑郁症会让女性脾气变坏,对家庭尤其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专家建议:预防更年期抑郁症,一是要做好心理准备,二是要处理好家庭、社会关系,三是要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合理安排体育锻炼。

  身心疾病

  身心疾病是指一组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要的疾病。身心疾病目前所包括的范围是很广的,主要包括由情绪因素所引起的,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受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的疾病。对老年人来说,她们很容易被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包围。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很可能使老人出现记忆力差、反应慢等问题,认知能力下降,情绪上也会紧张、焦虑甚至抑郁。

  ★专家建议:要去了解老年女性对生活环境的感受,老人一般不善于说心情不好,她们往往会通过发脾气、唠叨来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子女要多坐下来和老人聊天,耐心听老人倾诉,从她们的生活经验出发来理解她们。

  转自:京华时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