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病必输液成医疗陋习
2006-11-02

        苏格兰医生发明输液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170多年后的今天,输液现象会如此壮观。可不是吗?只要你走进医院的输液室、观察室、住院部,几乎是“输”的世界:座位旁、床头旁都挂着输液用的药水瓶或药水袋。

(图片来自:北京青年报)

    

输液成了“首选手段”

上午,笔者走进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见所有的座位上都坐满了输液的人。一名只有6岁左右的小姑娘,她的病其实问题不大,只是轻微腹泻,配点药口服便能解决问题。但是,小姑娘的家长偏要缠住医生为其女儿输液,认为输液比口服药品效果好。随后,笔者又走进了一家三级甲等医院。这里输液的人更多,除了输液室里坐满了人,连医院的走廊通道上也有躺在病床上接受输液的患者。

目前多数国家的 医院输液比例占住院病人的45%左右,我国有些医院的比例高达90%以上。毫无疑问,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输液国家。专家认为,70%用于医疗目的的注射是不必要的或是可以通过口服途径给药代替的。

据业内人士透露,过去在医院输液的主要对象是老年人,因为这些人群中心脑血管病人占很大的比重,另外还有一些体质虚弱者也在接受输液治疗。然而,如今输液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在50岁以下中青年人群不断加入输液队伍的同时,儿童也成了输液的“生力军”。其实,很多人根本不需要输液,属于滥用输液。

输液是把“双刃剑”

有关专家认为,别以为生病输液后就能“万事大吉”。殊不知,输液是把“双刃剑”,也有其不利于病人的一面。

——有造成副作用或并发症的可能

李老汉最近到外地农村儿子家小住,突然胆囊炎发作,儿子家隔壁的村医务室医生给他输液止痛。然而,没多时李老汉出现寒颤,继而体温升高,伴有头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幸亏马上用救护车送到县中心医院才抢救过来。事实上,输液中的发热反应是较常见的一种反应,主要是输液器具或药品中有致热原性物质,若救治晚了,可能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惨剧。

——不可避免地带来微粒污染

专家指出,微粒指的是药液中肉眼观察不到的小颗粒杂质。微粒进入人体后,不能被机体吸收,将伴随人一生,在医学上称为“微粒污染”。较大的微粒可以引起血栓、静脉炎、肺内肉芽肿、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带来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滥用输液的直接后果就是抗生素滥用。青霉素发现距今已有70多年,人类平均寿命也因此延长了10年之多。但是,由于医务人员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不断增加,现在人类进入“耐药时代”或“后抗生素时代”。专家说,如果耐药菌株泛滥,感染性疾病越来越难以控制,当细菌耐药速度超过抗生素研制速度,人类就会又回到没有抗生素的“黑暗时代”。这非危言耸听,临床证实,以前一个轻微感染的病人,每天打三支青霉素(每次一支)就够了,现在的剂量估计是那时的10倍。

抗生素滥用还会造成人体体内菌群失调。健康的人体内,正常的生理性细菌占绝大多数,有害菌极少,维持着人体的微生态平衡。若长期滥用抗生素,就会引起体内菌群失调,致使有害菌大量繁殖,而正常菌种被抑制或杀灭,会加重病情或者出现新的病变。

另外,抗生素滥用会出现过敏反应、引起毒性反应、易致儿童永久性耳聋等。

应该改变用药观念

鉴于滥用输液的危害性,专家提出,医生和患者都应该改变用药观念。“能口服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输液”才是临床合理用药。

专家强调,依据病情采用适当的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是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如果病情轻微或处于平稳控制阶段,或需要长期使用药物,一般宜采取口服给药或肌注给药;病情紧急或严重的情况则仍需要快速的静脉输注治疗。

医院必须重视逢病必“输”的现象,不要让输液理所当然地成为医疗陋习。

        转自:卫生与生活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