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压力也是双重出路
2006-10-25

        在香港采访《突破》杂志的总编辑罗乃萱,谈到职业女性的双重压力,她说了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双重压力也是双重出路。”

  我觉得这句话很新鲜,就好像是把硬币翻了个个儿,让我们看到了消极因素背后的积极因素。现代社会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女性走向社会。在中国,由于有过“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最高赞誉,女性走出家门参加工作的社会阻力和心理阻力,相对来说要小得多,但相当多的女性在实现着自己的社会价值同时,又受到职业与家庭双重压力的困扰。于是,作为一种选择,有一些女性在丈夫富裕起来之后,又重新回到家庭。

  但每一种选择都有其代价。有一年春节期间,我就听到好几个不幸的故事,它们的主角都是回归家庭的女性。故事的地点不同,人物不同,但情节却大同小异:无非是丈夫有了外遇,不离婚实在感到屈辱;离吧,又不知今后是否能自己养活自己,毕竟回归多年,能力退化,没有起码的自信心了。绝望的,便走向轻生之途。

  开放社会中的婚姻,是无法上保险锁的。就是结婚时感情再好,也难保证一定会白头偕老。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滑坡”问题,而是社会变革使然。如今一方面社会流动和人际交往的频繁,造成了更多的见异思迁机会;另一方面,人们对婚姻的要求也高了,谁也不愿给自己判一个感情上的无期徒刑。因此,婚姻随时都可能面临挑战和危机。有职业,有职业能力的女性,虽然要承受双重压力,但在婚姻遇到挑战和危机的关头,总还有一个生活的支撑点,总还有一些应变的能力;而那些放弃职业,丧失职业能力的女性,已经把自己的命运都交到了他人手上,离婚对她们来说,就成了灭顶之灾。所以,很多女性宁愿承受双重压力,也不愿选择虽然压力小,但风险更大的生活。

  如果说,双重压力对于女性来说也是双重出路的话,对于男性又如何呢?

  从世界大趋势来看,由于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社会,也就有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承受双重压力。“男主外,女主内”的自然分工已经被打破了,代之以男女两性在家庭中的合作。男人买菜、下厨房、接孩子,已经成为一道现代社会的风景,甚至近年来还出现了回归家庭的“专职爸爸”。

  不过,相当一部分男性是很难接受这种变化的,他们觉得是女人抢了他们的“饭碗”,他们希望女人回到家庭中去发挥自己所“长”——他们认为女人天生更适合操持家务,扶养孩子。他们说,女人走上社会,搞得男人和女人都紧张,也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真是得不偿失。

  我不否认,“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曾经是合理的,因为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且不说人类的早期,那成千上万年之前的状况,就是30年前,在我插队的陕北农村,男人还是“外边人”,女人还是“屋里人”。一个家庭中失去“外边人”,就没人春种秋收打柴驮水;失去了“屋里人”,就没人纺线织布缝衣做饭。

  如果说,在农耕、渔猎文化中,身体强壮的男性更适合在“外面”工作的话,那么,在需要靠知识、靠技能、靠“情感智力”来生存的现代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是不是也该改改了呢?特别是当越来越多的女性有机会接受教育后,她们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甚至在大学的理工科,女生的人数都越来越多,据说在香港,理工科中女生的人数已经超过了男生。

  在这种状况下,“男主外,女主内”还不能被动摇的话,它是不是一种性别歧视呢——男人永远地占领着“公共空间”,而女人只属于“私人空间”。

  有学者指出:男性与女性的能力的确不同,但所有这些不同并不构成分工的、特别是等级的体制化。个人与个人的不同,事实上比男性与女性的不同,还要大得多。

  至于女人走上社会是否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也不能光凭感觉就得出结论。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是:母亲是否外出工作对青少年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别(Richmond-Abbott,1987)。进一步分析表明,母亲外出工作对其女儿具有积极的影响。通常女儿会更崇敬在外工作的母亲,对女性持有更为积极的看法;而职业女性也会鼓励其女儿的自主意识,这一点是没有工作的母亲无法做到的(Matlin,1987)。而且,研究还表明,有工作的女性比没有工作的女性身体、心理健康状况更好。

  再回过头来看社会。现代社会中的很多“饭碗”都是新创造出来的,并不一定就先决地属于男人。像医生、教师、律师、记者、编辑、会计师、企业经营管理、社会工作者、心理辅导员等等职业,由于需要从业者敏感细心、善于与人打交道,不也可以说适合女人吗?

  根据未来学家托夫勒的研究,在21世纪,女人走向社会也是一个“大趋势”。男人是积极地看待还是消极地看待这种“大趋势”,恐怕心理状态会很不同。若能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化在为女人发挥生命潜能提供了机会的同时,不是也为男人的人生开辟了一种新的可能吗?当女人不再依赖男人时,男人可以活得更加轻松和自由,同时也因为更多地介入家庭生活,而可以在事业与情感上获得双重的满足与快乐。

  人活在世上都希望能够幸福,但仅有事业的成功并不一定能感受到幸福。我的一位朋友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一些西欧的亿万富翁。她说:“我和他们这些人聊天,问他们是否感到幸福,只有一个人给了我肯定的回答。因为他不仅自己在商业上很成功,而且整个家庭也很美满,子女都挺出息。”可见,对于“幸福”来说,家庭是多么的重要,它能使我们的心灵保持柔软,使我们的情感变得丰富,使我们的精神保持平衡。

  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要把双重压力转化为双重出路,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把家庭生活当做有价值的生活,而不是职业的对立面、牺牲品。我们曾经有过“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的时代,那时 “样板戏”里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孤家寡人,家庭的价值更是不被承认。现在那个荒谬的时代结束了,但是,为了“事业”而牺牲家庭生活,仍被很多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商场如战场”,人们在选择时,往往不由自主地把家庭放在无足轻重的一边。这种失衡或许能带来某些经济、非经济的收益,但也蕴藏着极大的危险。因为家庭的情感账户也是需要存入才会有利息的。如果你总是支取,甚至透支,它给你带来的,将不再是快乐,而是痛苦。这种痛苦,不仅影响你的事业发展,而且降低你对生活的满意度,丧失生活的乐趣。

  至于双重压力,我觉得并不是没有办法对付。比如,通过生涯规划,将生育与职业发展的重要阶段错开;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实行阶段性就业;在日常生活中,双方共同承担家务,有机分工;学会有效地分配和使用时间;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寻求他人的帮助;不追求过分地完美等等,都是减轻压力的办法。但是从根本上说,只有真正认识到家庭生活的价值,你才会真心地投入,你才会在投入中感到快乐而不是厌烦。就像我的一位朋友所说:现代社会是一个忙碌的社会,但只要你认为事情重要,你就会为它找出时间。

 
      转自:心理月刊                     作者:陆晓雅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