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吸间
第一则小故事:
佛祖在一次聚众讲道时问弟子们:“人生有多长?”有弟子答:“五十年。”佛祖摇头。弟子们再答:“四十年。”“三十年。”......答案中的时间不断缩短,有弟子回答“一小时”,佛祖还是摇头。有个弟子问:“难道只在一个呼吸间?”这时,佛祖才点头。
人生不管有多长,总是由一个一个呼吸间组成。上一个呼吸间是过去,下一个呼吸间是将来。只要个体生命存在,不管过去发生过或将来要发生什么,个体均生活在真实的呼吸间。持续清晰观察外界自然环境,就能真实感悟个体生命存在于每一个现实的呼吸间。
二、人生理想状态
双肩尽力上耸,是肩部肌肉紧张;双肩下垂,好象挂不起双臂,是肩部肌肉松驰。生命存在于每一个真实的呼吸间。我把人类个体在现实的呼吸间清晰感受外界自然环境而自然缓慢放松双肩的状态称作人生理想状态。
三、条件反射
下面是巴甫洛夫做过的著名实验。
实验时,他先摇铃,几秒钟后,给狗喂食,经过多次重复,发现即使不给狗喂食,摇铃也能引起狗流口水,铃声成了狗流口水的条件。现象是狗听到铃声就流口水,实质是狗感受铃声刺激后重现了食物到来的目标,并对此目标进行了反应。
四、趋避系统
追求或逃避目标---趋利避害是动物的天性,本文把我们追求或逃避目标的辅助机制称为趋避系统。在山间小径上:如果你遇到一条毒蛇,你肯定会本能地警觉起来;但如果你踩到了一条草绳,你由于想象而误以为是蛇,同样,你会害怕。趋避系统自动对心理目标进行了反应,表现为紧张----去战斗或逃避。
五、外界刺激引起相关认知心理、心理目标或情绪的习惯性
外界的重复刺激能够引起个体稳定的相关认知心理,由于个体的需要,趋避系统牵引相关肌肉表现出外显的动作,这是我们从中学教科书上学过的条件反射的概念,如“谈虎色变”等。多次重复是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
第二则小故事:
有一天,石室和尚随师父石头---希迁禅师去爬山,走到半路,前面树枝横路。
石头说:“把挡路的树枝砍掉。”
石室说:“请师父拿刀来。”
石头抽出随身携带的刀,把刀刃递向石室。
石室说:“师父,不是这边,把那边的刀柄给我。”
石头问:“刀柄对砍树有用吗?”
石室和尚立刻大悟。
砍树时谁也不会留意刀柄的作用,小故事被用来阐述佛性。绝大多数人对佛性不了解,我也一样;但本文把这种“不留意”用来类比我们不觉察跟条件反射有关的心理或情绪有规律呈现的习惯性,似乎很恰当。
六、情绪与构造心理目标
个体为了实现其目标,大脑和神经系统都在有目的的状况下工作。大脑与神经系统组成了一个奇异而又复杂的追求目标的协调整体。
人类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步丰富认知心理,并构造人类共有或个体特有的心理目标。如果反复构造心理目标,能把构造的心理目标“真实化”,仿佛已真正存在。个体的趋避系统总是指向心理目标并围绕心理目标运转,如同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样。头脑中闪过一个念头,个体在现实的呼吸间、清晰感受外界自然环境的状态下,对这个念头进行分析与判断,排斥或接纳这个念头。如果接纳,假设最希望的结果实现了,会给我们带来少量的乐观和信心。在精神方面,并不是勉强自己,而是有意无意地想象达到目标后的心情及相关幸福体验,会促进个体思考到达的途径,唤醒潜意识的力量,利用过去成功的经验,自觉或自发地采取富有创造性的行动。
简单地提供追求的目标,想象实现后的结果,体验伴生的健康积极的情绪,这就是成功心理目标的构造过程。个体朝成功的方向定位,并不能保证现实的结果与成功心理目标吻合。如果吻合,会伴随满足与自信的情绪体验;如果背道而驰,就会带来失败情绪的体验。如果孩子们在失败情绪中陷入过深,他们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成功心理目标是否适当,由于条件反射而转向于有意无意中构造失败心理目标或不恰当的自我限定能力范围。
我们常说:“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可怎么办哪?”这种"担心"把心理目标定位在失败,让我们反复体验痛苦。人们说,情绪是心理状况的晴雨表,本文中把它改成情绪是趋避系统运行状况的晴雨表。
我对心境的解释:构造的心理目标得以实现或受到阻碍等情况发生后,趋避系统表现出相关情绪,随着个体对真实结果的反应逐渐淡化的过程中,相关情绪微弱持续的状态。
七、生命本能的弱化
小孩在成长期,家长或社会教育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客观上造成了总是用负面的结果“引导”他们的想象,导致个体在早期的生活经历中,于某些方面详细构造了失败心理目标。受家庭或社会施加的重复刺激的影响,个体由于条件反射而记住了失败和失败的感受。成年后,在特定信息的刺激下,失败心理目标栩栩如生地重现。趋避系统围绕失败心理目标工作,引发个体持久的负面情绪及逃避趋向,弱化了个体清晰感受现实外界自然环境的本能。例如:害怕考试、怯场、口吃、失眠、抑郁等。
个体没有“生活”在现实的呼吸间,而是沉浸于对过去阴影或将来忧虑的想象之中,在构造失败心理目标的迷途上越走越远。长期形成的错误思维习惯导致郁结的负面情绪得不到排泄,只针对特定信息的失败心理目标还可能发生转移。如果杞人忧天,运用未知因素参与逻辑推理,围绕失败心理目标虚构刺激物,那么趋避系统同样会对想象中的稻草人进行反应。症状严重时,个体在现实的呼吸间,不能分清被“真实化”的失败心理目标和真正的外界自然环境,丧失了清晰感受现实外界自然环境的本能,个体会有强迫症状出现,痛苦到不能有片刻摆脱,根据极限理论来推断,这就是神经病同胞产生的原因。由此可见,心理痛苦的根源在于个体试图逃避构造的失败心理目标,心理障碍是个体将心理目标定格在不愿接受的事物和结果上,模糊了我们对自己行动趋向的取舍,饱受趋避系统逃避功能的折磨。
我们能平淡面对真正生活现实的挑战,也能被自己用想象虚构的稻草人拖垮。
八、生命本能的回归
第三则小故事:
坦山、环溪二位和尚,他们年轻时曾结伴云游四海。这天经过一座独木桥,由于连日降雨,小桥被冲毁。
二人遇到一个姑娘站在桥边,无法渡河,坦山对姑娘说:“我能抱你过河。”
姑娘虽难为情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让坦山抱着过河。
过河后,姑娘跟他们道别,然后各自上路。
过了很久,环溪的心仍未平静,他忍不住问:“喂,坦山,出家之人怎能抱年轻女人呢?”
坦山大笑道:“哦,你怎么还抱着那姑娘,我早就放开她了。”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养成了过分关心结果的坏习惯,在现实的呼吸间,不是追求成功,而是企图拒绝失败,对未来的成败得失提前投入了失败的情感,不能做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以为这是以高血压为代表等一些疾病的首要成因。在现实生活中,只要趋避系统运行状况的晴雨表——情绪变坏,就证明个体依旧抱着引起破坏性情绪的失败心理目标,影响了我们清晰感受现实外界自然环境的本能。回归人生理想状态是解决紧张和忧虑的突破口,能否随意清晰感受现实的外界自然环境是正常和障碍之间的分界线。
回归人生理想状态的核心是于呼吸间缓慢清晰观察外界自然环境,由于失败心理目标、思维习惯或负面情绪惯性的束缚,阻碍了个体回归人生理想状态。正视趋避系统对构造的失败心理目标的情绪反应,直接控制趋避系统正常的紧张反应会产生压抑。如果我们在两难境地中构造失败心理目标,让身体健康状况恶化,精神崩溃,即使在负面情绪的束缚中顽强抗争,不管个体愿意与否,其实个体仍然生活在呼吸间。如果我们暂时没有办法改变外界,就只能改变我们自己来容纳和适应生存环境,恢复清晰感受现实外界自然环境的本能,顺其自然以安顿心灵。
九、认识失败
在追求目标的进程中,失败的光临是生活的一部分,关键是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失败和对待伴随失败的感受。
心理目标遭遇挫折,常常让我们滞于失败情绪。回归人生理想状态,清晰感受外界自然环境,清醒面对现实,接受自我现状,淡化失败情绪的困扰,为自己的心灵撑起保护伞。充分挖掘我们现有的认知资源,分析原因,辨明事实真相,自然会利用积极的思考,重新构造成功心理目标。
否定反馈是我们矫正前进方向的依据。失败只是过程,它属于我们,而不是等于我们。妄想控制过去,会让我们无法把握将来。
否定方面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下次的实践中避开失败。如果渗入负面的情感,构造的失败心理目标就会干扰个体追求成功。人类创造了文明,社会更期待自强不息的精神。即使我们正深陷困境,但我们是目标追求者。
十、美化我们的情感,做情绪的主人。
镇静剂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减轻或消除我们对刺激物的情绪反应。不是外物,而是我们的态度持续左右了我们的情绪。由此,我们找到了美化情感的证据。
实现成功心理目标后,心花盛开,欢乐之情溢于言表.我们留心收获成功和成功的感受,如同松鼠采集松果一样。自信奠基于过去贮藏的成功体验的信息,而让我们在想象中模拟将来的成功和心情是构造成功心理目标的重要因素。
十一、路在脚下
乐趣是一种创造功能或创造性地追求目标的伴随物。快乐伴随成功,成功是我们满意地实现寻求的目标。合适的成功心理目标是为了真实的展示自我。内心受挫的感觉是盏指示灯,提醒我们在内外客观条件的限制下,追寻适合于自己的目标,不断超越自我。我们都有大于世人所知的潜能。
人生旅途在现实的呼吸间延伸,它没有回程路。生命会有叶落归根的时刻,昭示人生追求的过程格外绚丽多彩;激发我们追求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豪情;呼唤人类团结,共同推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拥有成功心理目标还是失败心理目标,只是反映我们在呼吸间的态度:唤醒了过去成功或失败的记忆;是趋避系统进取或逃避趋向的定位;也是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的意义。
我们追求快乐,成功心理目标的构造、实践并趋近和实现都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也同样能让我们清晰感受外界自然环境。如果墓志铭上能够刻有“?曾在世间快乐地生活过。”我想:对长眠者,是褒奖;对后来者,是启迪。
培养持续清晰感受外界自然环境的能力,养成清晰感受外界自然环境的习惯,用希望和想象构造成功心理目标。当情绪变坏时,问一问自己:“为什么我们不持续清晰感受外界自然环境?为什么我们不让趋避系统定位于成功?”明确且专注于我们自已构造的人生旅途的灯塔,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这才是我们在现实的呼吸间追求快乐的态度。
十二、后记
探索未知世界和传播真理是人类的天职。作者在文中把心理分为认知心理和心理目标,提出了构造心理目标模式;建立人生理想状态概念,分离人生理想状态和趋避系统。回归人生理想状态是个体摆脱精神痛苦的基本方法,从中可以获取勇气和力量。对成功的不懈追求是生命意义的真谛。反映真理的思想总是能跨越时空被传承。感谢恩师MS——马尔兹先生!感谢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
个体在后天条件下学会了心理障碍。“远见于未萌,避危于无形。”如何保护孩子们生命的本能?这个论题留给大家来讨论。
回归生命的本能,让我们朝着健康、享受生活以及创造丰富人生的道路上迈进!
参考书目:
MS---马尔兹 〈你的潜能〉
刘建华 〈佛与人生〉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