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敬畏变成敌意
2006-10-10

  文茜是一所重点大学的研究生,经过几轮的面试,她击败了几十位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满怀着胜利的喜悦来到一家大型企业,准备大展身手,可是四个月的工作经历不仅使她希望破灭,而且跌入了失望的深渊。

  不堪情绪的压力,她来到了咨询室。坐下之后,她就开始控诉自己的顶头上司,宣称上司故意冷落她,甚至给她小鞋穿。

  她提出的第一个证据就是上司对她很冷淡,但是对其他的员工都比较和蔼,比如早上见面,上司会向其他人热情打招呼,可是就是不理自己。我反问文茜:“你主动向他打招呼了吗?”文茜摇摇头。我告诉她,上司没有向下属问好的义务,下属倒是应该主动向上司问好。

  于是文茜又说了一大堆“证据”,我没听完就打断了她的话:“你是不是可以举出几十件类似的事情?”她点点头。“这就是你的问题所在。”我说。

  其实,文茜是陷入了自己制造的一个陷阱——用心理学的术语说,就是“证实偏差”。正如很多新人一样,带着对上司的敬畏,她进入了公司。这种敬畏使文茜对上司有一种莫名的敌意,把自己的上司妖魔化成一个“小气”、“冷漠”的人。人们已有的观念或期望会影响他的判断和行为。他们总是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这就是认知“证实偏差”。    

  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研究者让一些男士在电话中与他们不相识的女士交谈,事先告知一些参与者,与他们谈话的女士相貌很漂亮;告诉另一些参与者,与他谈话的女士相貌不好。结果发现,那些被告知与很漂亮女士的谈话,比与那些不漂亮的女人的谈话热情得多。原因在于,男士与“漂亮”女士谈话时更热情也更可爱,对方便做出了相应的反应——其实,与他们谈话的女性未必真的很漂亮。

  这样就不难理解文茜的想法了,她在没有与上司长期相处之前就设定了一个命题:上司故意针对她。于是在工作中不断收集各种能够证明这个观点的“证据”。更糟糕的是,她在日常工作中也秉承这样的观念与上司交往,这样很可能会引发上司对她不满,甚至是恶意的反应。

  因此,我建议文茜换一个命题:积极地看待上司,并用积极的态度来交往。那样,她就会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

  转自:生命时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